老王买的秦DM跑了两年,才1.3万公里,其中有1.1万全程纯电。你说这车开得多慢?还是说他买车时就没打算大里程跑?其实不完全是,老王说他就是上下班短途开着玩。可你别小看这个数据,不少车主都觉得,纯电动车基本不需要保养,甚至有人开了三年都没做过任何更换,感觉跟买块新冰箱似的。
但现实撕破脸的事来了。上周我去4S店做二保,那客服一拿手册就把老王说的少开,两千公里就算是空跑这个观点狠狠打翻。她说:必须更换的零件包括机油机滤、空气滤和空调滤,再搞点燃油滤。老王听了顿时就懵了。说实话,我也觉得挺讶异——别的不说,机油?在纯电动车上你还用得上?油液都干了,显得像是个摆样子。
我随手翻了下二保手册,发现去年我朋友的比亚迪DM,也被要求每五千公里换一次机油机滤。这车开了六万公里,实际上保养周期就超过了极限——他打趣说:台灯都比这车的机油还新鲜。而且匹配在同级车上,像理想L8、问界M7这些,质保手册里都写着每半年或五千公里换油。可是他们的实际使用情况,一天跑个50公里,油耗低到几乎不用加油,理论上油品都能用多一年。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4S店还要死磕常规保养?答案其实很明白。经销商的利润,油液、滤清器这些闲碎件,利润占比高得吓人。中保研报告里提到,油液在4S里能翻三倍卖出去,外面维修店都没法比。这种利润差别,能不死磕吗?再加上首保三包的说法规矩定死,谁都不能逾越。汽车厂商还在用燃油车周期去套新能源车。
这也让我想起一些欧洲厂商的做法,比如奥迪奔驰用油品传感器自己决定何时换油,丰田双擎更是把首保拉长到一万公里,还用软件感知发动机点火时长,二次提醒保养。这些技术其实不难,只要厂商愿意用心,完全可以制定适应实际的方案。问题在于,大部分车企都在保护售后盈利这个钱袋。你想嘛,首保三包规定太死,站点没到就不让维护,质保还保证不了,车主很难用脚投票。
我还记得我一朋友的车,一年只跑了1万公里,换了两次机油,花的钱还不如买一顿大餐。他总是感叹:不开嘛,省事;开嘛,又感觉像在吃穿山甲——明明油还够用,偏偏要换。这个逻辑,说白了就是怕没保障,呵呵,真要是能理解,早就发明个动态保养系统了。
没细想过,一台车的保养,其实可以完全以使用场景为导向。电动车不用换机油,几年下来,成本能省出一套房钱,但规矩框死了,消费者都在被强制消费。这样一看,新能源车未来的保养逻辑,似乎还得靠自己琢磨——要不然,车主很可能在下一次二保前就考虑换个品牌。
谁能第一个打破这个用旧说框架?这个问题,不只有我在琢磨。未来会不会出现一家厂商,真正照顾到场景适配的保养方案?像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是我那大屏幕越换越新,点开一看,才发现上面还存着我小时候神游的打卡照。难道汽车的智能在升级,但我们的维护逻辑还在原点?
这倒让我有点期待,也许下一次,开车时,我会看到一份定制版的混动保养手册——专门考虑短途、长途、充电惯、气候环境,甚至像手机系统一样,能预判你何时该换东西。那样是不是车主的心会轻松点,至少不用每天怀疑自己是不是亏待了爱车?要在这个国家搞出个定制保养,还能快到什么时候呢?这个问题,真的挺悬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