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秒。
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我差点以为是在看奥运百米决赛的成绩单,或者电竞选手的神级反应速度纪录。
可那天销售小哥笑眯眯地拍了拍身旁那台紫金色的大块头——2026款腾势N9,说:“这是它零到百公里的加速时间。”
我愣了几秒,脑子里冒出一个荒唐画面:这么庞然大物是不是半夜偷偷去赛车场练过?
试驾那天原本没打算有什么惊喜。
我就是来蹭个下午茶顺便看看车,结果不到五分钟就开始怀疑自己对“大型新能源SUV”的偏见是不是该扔进回收桶。
一脚电门下去,那股推背感不是传统性能车一锤子买卖式的猛冲,而是稳稳压着你往座椅里沉,就像有人轻按你的肩膀说,“别动,让我带你飞”。
副驾零重力座椅腿托支撑得刚好,《Hotel California》在帝瓦雷音响里缓缓流淌,夕阳透过双色渐变漆斜斜地打进来,有那么几秒钟,我觉得自己不是在试车,而是在拍一条奢侈品广告,而且导演很懂浪漫。
停车场初遇它时,它安静得像个不爱说话的富二代——紫瑢金色在光影中微妙变化,不是土豪金那种刺眼炫耀,更像定制西装故意解开第一颗扣子。
封闭格栅和矩阵灯组低调又明确地宣告新能源身份,大尺寸合金轮毂肌肉感十足却不粗糙;尾部贯穿式尾灯亮起的时候,会让人产生一种东京街头既视感,只不过这次场景换成了中国城市道路。
我一直对双色渐变漆心存戒备,因为不少品牌搞出来的是尴尬“两截棍”,颜色交界硬生生劈开,一半冷淡、一半热情,看久了替设计师捏把汗。
但腾势N9做到了自然衔接,这不仅仅是美观问题,也是高端定位能不能立住脸面的关键。
如果第一眼就露怯,高端市场基本不用玩了。
动力部分,那680kW总功率、三电机布局听起来有点堆料狂魔意味,你会怀疑这种配置有没有必要。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用户日常根本用不上极限性能,可大家还是愿意花钱买这种“火箭模式”的心理底气。
在中国汽车市场早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即使平时只是接娃买菜,人们也希望油门踏板随时能爆发一点激情。
这不是单纯追求速度,而是一种掌控感——别人堵车只能干瞪眼,你至少还有能力冲出去(虽然可能永远不会真的那么做)。
易三方技术也是让我改观的一环。
我原先觉得圆规掉头、蟹行这些功能就是营销词配合炫酷视频忽悠越野爱好者,但亲自拐进老城区的小巷后才发现,这是空间魔术。
在窄弯处4.65米转弯半径,把5米多长的大型SUV玩出了灵巧味道;高速爆胎稳定控制则属于没人想测试但真要用上就是救命稻草。
这说明,中国城市路况复杂程度远超欧美,高端车型要拿下口碑,不止拼马力,还得考虑生活里的各种窘境,否则再贵也是花瓶。
坐回驾驶位开启通风按摩,再打开50英寸AR-HUD投射导航路线的时候,很容易产生错觉:自己并非司机,而是科幻电影里的飞船舰长指挥官。
三屏联动视觉震撼且逻辑清晰,中控触控响应快到让我这个长期吐槽国产车机的人无话可说;副驾娱乐屏解决了朋友坐前排刷手机发呆的问题,现在他们可以直接看片,全程零抱怨;后排吸顶屏搭配26扬声器杜比全景声,就是移动IMAX影院,如果二三排放倒成纯平大床,周末露营甚至可以省掉帐篷。
不过提醒一句,小孩可能会赖着不回家睡觉。
空间这一块,在国内算敏感话题。
有些品牌牺牲第三排舒适换取后备箱容积,有些干脆取消第三排做“大五座”。
腾势显然是不想丢掉任何一类客户,所以3125mm轴距+六座灵活布局,可以同时满足商务接待与家庭旅行需求,而且每个位置都有尊严,不再出现谁坐最后谁受委屈的问题。
这对于很多从传统燃油豪华SUV转向新能源的人来说,是决定性因素,他们需要的不只是科技噱头,还有照顾所有乘客舒适度的诚意。
辅助驾驶方面,“天神之眼B-激光版”硬件覆盖几乎当前主流L2+所需全部传感器类型,无图城市领航对于习惯依赖地图数据的国外方案来说颇具颠覆性。
当然自动泊车这种事,对于老司机仍需勇气去完全信任算法,不过趋势已经很明显,高阶辅助正在逐步替代人工操作成为城市通勤的新标准,即使争议存在,也挡不住普及潮水涌来。
整个体验下来,我发现2026款腾势N9最打动我的地方,并不是它刷新了一堆漂亮的数据或推出几个炫目功能,而是在于精准切中了当下中国高端新能源用户真实痛点:外观必须够体面(毕竟朋友圈照片要靠它撑场)、动力一定要炸(哪怕一年只用一次)、空间宽绰(全家都有意见),智能化强(大家懒得费脑)。
易三方技术和云辇空气悬挂则让它既能优雅跳芭蕾,又能翻山越岭摸爬滚打,从都市霓虹杀到郊野河滩毫无压力。
值不值得买?
如果你认同成年人的快乐来自掌控与自由,那么这套组合拳足够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戏剧张力和安全底气。
而且别忘了,它停在楼下的时候,其实已经帮你完成了一半社交任务——剩下一半,就是找个理由发动引擎,让邻居羡慕一下那个3.9秒的小秘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