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车登场,带来交通新技术,催生城市出租业

上海的马车在19世纪中叶登场的时候,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小的浪花。话说那时候,先是英国佬带来的“亨生马车”横空出世,才是中国现成的好榜样。马车这东西,在以前可都是木头为主,摇摇晃晃,坐着像练平衡术,一路颠簸生怕掉下来。等到上海人见识了近代化的马车,车身是双轴四轮,弹簧连接,前轮小后轮大,钢板弹簧加橡胶轮胎,稳稳当当开上马路,那叫一个享受。谁还愿意腌臜,坐土马车颠到骨头都散架?

其实马车在上海一露头,就带了不少新潮技术。金属轮毂、悬挂系统、滚珠轴承……这玩意让马车轻巧又省力,马儿跑起来也不那么辛苦。就连座椅都有弹簧,顶棚能调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阵子上海滩的外国人和有点身份的本地人,纷纷尝鲜,把马车当时髦玩意,出门招摇过市。没多久,大家发现这幅马车不只是私人代步,也完全可以拉客载货,不少生意人便动起了脑筋。

上海马车登场,带来交通新技术,催生城市出租业-有驾

于是租界那一带,马车开始变身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哪个外国公司办电车遇上停电或新线路试运营,直接用马车顶班,连拖带拉。后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就是这么干的,稳妥得很。看到这样,人们很快模仿起来,自己开厂制造,马车一下成为产业。1867年,上海的“龙飞马行”开始专营马车运输和出租业务,整了个出租业早期雏形。两年后,租界还搞起了马车发执照收税,规范得井井有条。

有了先进马车,路面就得跟上。过去的上海街道,一遇下雨泥浆翻滚,马车再好也堵得撂挑子。1860年代末,上海租界终于开窍,城市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修水泥路,铺设人行道、路缘石。1890年代更是大刀阔斧,水泥直接上马,路面越来越平,马车跑得顺溜,路边巡警巡捕也多起来,安全有保障。这些措施全都照搬西方城市交通管理的思路——限速、避让、夜间行驶……马车每小时跑不能超过十五英里,不然罚款没商量,连开车靠左还是靠右都规定得明明白白。

别以为马车就是简单畜力,那点技术含量可不是盖的。当时从车轮制动到传动,机械技术一步到位。新式马车比老式畜力车轻巧不少,马挽具设计得合理,马匹拉起来省力又高效。运输速度、效率都上了档次,货物流通跟得上商业节奏。上海沿马车发迹,商业越发红火,变着法儿提升市民生活便利度。别说市区里那点距离,以前步行不知到什么猴年马月,现在骑上马车,吆喝一嗓子,三步并作两步就到。

上海马车登场,带来交通新技术,催生城市出租业-有驾
上海马车登场,带来交通新技术,催生城市出租业-有驾

马车这一波热潮,不光仅限于路上跑的。行业里马车制造、买卖、维护,一条龙服务全都兴盛起来。制造厂子开起来,雇工养人,各种新式岗位层出不穷,马车夫成了崭新职业群体。那阵子开马车,讲的是技巧,懂的是门道。有的马车夫,凭手艺跑满租界头三圈不带喘气,客户一口一个“师傅”,买卖风生水起。行业里还冒出了规矩和文化,租界执照、税收、交通规则,都比以前讲究许多,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但说到底,这一切都跟当时上海的特殊背景分不开。租界机制本身就是混合中西,外国技师、华人工匠一起摸索,把西方的机械和管理模式打包带进来。马车技术的传入,从材料到结构无一不是跨洋而来,老百姓没见过世面,一下子成了新潮追捧对象。对比老式牛车、驴车,西式马车简直是开了挂,速度那叫一个快,舒适度不用多说,维稳管理也跟上进度。

不过马车的好日子其实也很有限。20世纪初,汽车、电车渐步崛起。马车虽然还占着自家风景线,但毕竟马力不敌机力,速度快不如汽油,出租马车逐渐退居二线。再加上城市路网持续扩张,商业流通对效率要求越来越高——马车渐渐变成了怀旧的符号。那些老马车制造厂,也慢慢转型,部分干脆关闭,小马车夫有的改行,有的坚守老本行,江湖上多了几分沧桑感。

回头来看,那一段马车的短暂辉煌,真算是一道风景线。它不仅带动了城市交通革新,还催生了一批相关新兴行业,激发了社会的活力。限速、交通规则、城市路网建设这些观念,都是马车时代汇入中国城市管理的洪流。至于马车本身,那种呼啸而过的风采,直到如今还留在人们记忆里。

时光荏苒,城市换了模样,马车当年也许只是一个过渡,但它经历的变革和身后的故事,却如同老上海的弄堂烟火,还能让人闻到些许人情味。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