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速崩溃!充电桩也开始排队叫号!有车主等了近4小时,"前面排了60多辆…"
遇见这些新闻,总有人说想自驾出城就像闯关升级,才到高速收费站,导航直接显示前方红得发紫。看前排的车主,连手动挡都不舍得踩油门,缓慢移动像走迷宫,想着到了服务区就能松口气,结果这才是另一个“炼狱”,本来车少还好,这节假日打开微博、小红书,全是电车车主自拍发牢骚,白天等,夜里照样等,三小时起步,四小时封顶。有人前面还排着六十多台,仿佛考公再排队一样,真想给大家发个序号小马甲。
其实别说普通电车车主,这两年,纯电、增程、混动一锅端,跟着凑热闹,骗不到自己还骗不了电桩,服务区就那几根,每根管四个口,轮着大家轮番上阵,有网友现场拍视频,查号拼现场,刷存在感。最夸张有人三小时没摸到充电枪,有的家长一边看娃玩手机,一边怕叫号过了头,这路上倒像是在参加活动抽奖,抽到自己才能回家路上一点安全感。
说实话,服务区最热闹的不是厕所,不是麦当劳,是充电区现场体彩中心。节假日高铁没票,机票腰斩、大巴票也都抢不到,新能源能撑起一片天吗?其实高速充电区早就涨到快遇上高校食堂中午开饭了,谁来了谁狼狈,大家仰着脑袋数着号,想着路程,还有时间,手机上拼命算下一站续航。
一开始想着城市里充电桩那么多,出城肯定不怕,哪知道这服务区“买桩像买白菜”,查了下数据,中国充电联盟2024公开数据,全国公共充电桩已经357.9万台,高速服务区覆盖率达九成七,6000多个服务区,你以为稳了?其实人一多,节假日高峰期还是会出现场面失控。2023年才补上很多高速短板,现在主流高速京哈、长深、沪宁、沈海这些,光江苏一天就得用掉七百多万度电,车辆日均一千多万辆里头两成已经是新能源。说白了就是人家统计报表发喜报,看着很猛,可现场一问,哭倒一片电车主,堵的堵,排的排,骂的骂,说好的智能出行,看到充电枪只能怀疑人生,对比油车车主,加油同样排队,油比电贵,冤种一起在队里等,能理解后悔买新能源的朋友圈刷屏。
为啥选择坚持在高速上等?有人劝车主下高速充,谁都想吧,关键城区也一片火爆,大部分新能源车主懒得浪费里程下高速,兜一大圈怕更糟。有人怕叫号过了,反正都得等。根本不是充电慢,是等不起,又没办法,现实催人急,数字显示国庆期间充电量过了七千万度。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还预测,三分之一服务区都得满负荷,充电桩一天忙十三四个小时。服务区工作人员现场爆肝,指挥叫号像春运窗口,车主都变成了“等号”患者,聊得热火朝天。
网友段子已经层出不穷了,看到不少评论刷屏:“等到头发都白了”。“充电站比景区人还多”。“新能源主打一个等不起”,各种评论,调侃中不缺无奈。一个说下次带台麻将机过来,边打边等,也有开始抱怨政策为什么不多建点充电桩,不是说好新能源是未来吗,现在咋就成了全民大排长队。
有时候现实比想象更残酷。城市充电桩日常空置率高,高速却用到爆满,这就是经典的潮汐效应。节假日冲高、非节假日冷清,平时全是小猫两三只,反倒节假日、晚高峰一秒变春运。根子上其实就是容量跟配置被“极端预测”绑架,如果建多点,平时没人用,企业运营压力山大;建少点,每年几个大节点直接“过载”。车主觉得冤,运营商不敢吃亏,活生生的双输。
有专家建议用移动充电仓或者“机器人”灵活补位。其实不少服务区已经开始用临时拖车搭载储能电站,有的甚至搞了快速充电车队进驻,但效果还是有限。最根的商业逻辑,新基建要加快,纯靠补贴撑,不持久,资本不进来,桩建起来亏本谁愿意做。现在地方政府和平台都在补贴、鼓励,未来几年充电网络跑得肯定更快点,但速度永远追不上新能源集体出动,国人出游热情涨得太猛了,光靠技术迭代其实很难解决全部问题。
再有人说,新能源就是不方便,还得学会“算命”和“心理博弈”,其实传统油车呢,春节国庆高速长队,油站队伍也没见短。不止是新能源的锅,只不过新能源被放大显微镜,容易被吐槽罢了。本质上,节假日人多,路上全线拥堵,充电只是众多环节里的一个缩影。油车要排油,电车要排电,哪个也不是真省心。你想随时来随时走,自由度高,现实就是搓一把泥,等呗。
未来会不会更方便?看样子不会很远。现在每年高速桩增速五十万台,技术方案在跟进,很多地方还在试验什么“换电站”。脑洞更大的还有光伏、风能配套,能源分布式管理,运营商都在使劲卷,真实市场选择还得慢慢摸索。不过最有意思的是,新能源大爆发背后,其实是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国民消费观念变化齐头并进,路上电车多了,节能减排做到了,大家心里踏实,经济发展也能上个档次。
做为普通人,遇到节假日出行,提前规划,下载一堆充电app,研究服务区哪家队伍短,上车那一刻就盘算哪站插队最划算。新能源行业升级离不开每一次用户“吐槽启发”,堵过、等过、骂过,反过来都成了鞭策行业成长最底层动力。从黑天鹅到常见景象,时间会解决问题,“电等队”终会成为段子,新能源终归大势,创新路上多一份耐心,出行体验一定越来越好。
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会认真核实并处理。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会更加努力,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