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巴西总统卢拉。”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5月12日在社交平台的这句话,点燃了汽车圈的讨论。中国车企扎堆巴西,长城、比亚迪、广汽、奇瑞等群雄逐鹿,这不仅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一场从出口到本土化生产的“二次创业”。
但说到轻松,那可是想多了,巴西市场的“门槛”,远比想象中高。关税、劳工保护、反倾销调查……这些看似挡路的“绊脚石”,却没能阻止中国车企的攻势。谁会成为这个拉美市场的最终赢家?谁又可能在这场角逐中折戟沉沙?
一、中国车企“组团”涌向巴西,魏建军和卢拉的“朋友圈”
5月12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与巴西总统卢拉的会面成为汽车圈的焦点。魏建军不仅邀请卢拉参加长城巴西工厂的开业仪式,还表示会将巴西打造成长城在拉美的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卢拉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盛赞长城在巴西的投资和发展。
这种高规格的会面背后,其实是中国车企在巴西的全面布局。长城早在2021年就收购了奔驰在巴西圣保罗州的工厂,并计划2025年前将产能提升至10万辆;比亚迪早已占据巴西新能源汽车市场61.2%的份额;奇瑞则在2014年便进入巴西市场,成为本地中高端车型的代表。
巴西总统卢拉的支持无疑为中国车企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2023年,他推出“人民汽车”计划,通过补贴和贷款刺激汽车消费;2024年,又签署《未来燃料法》,鼓励新能源和生物燃料发展。这些政策与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战略简直是“天作之合”。
二、中国车企为何盯上巴西?
巴西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不仅仅因为它是拉美的最大经济体,更在于其新能源市场的潜力。
巴西拥有2.03亿人口,中产阶级消费能力逐年增强。尽管传统燃油车仍占主流,但巴西政府的政策导向已经开始向新能源倾斜。2028年前,巴西计划提供240.8亿元人民币的税收激励,用于推动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巴西的汽车市场仍然是一个“蓝海”。在新能源领域,2024年巴西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仅为12.5万辆,其中比亚迪一家就占去了61.2%。而在传统汽车市场,巴西是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仅次于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德国。
对长城汽车来说,进军巴西不仅是为了扩展市场,更是为了实现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2024年,长城海外市场营收占总营收近四成,海外销量同比增长44.61%。显然,巴西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其全球化布局的关键节点。
三、出海并不容易,巴西市场的“坑”谁踩谁知道
当然,巴西市场的诱惑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轻松”的市场。对中国车企来说,这更像是一场“二次创业”。
首先是关税问题。自2023年起,巴西对新能源汽车的进口关税调高至18%,并计划在2026年提高至35%。这对以出口为主的中国车企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是劳工保护。巴西劳动法对工人的权益保障非常严格,企业必须支付高额的加班费,并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而中国车企在本地化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不熟悉劳动法规而“踩雷”。2023年,就有一家中国车企因工厂工作环境问题被巴西政府起诉,并导致工厂停工。
最后是本土企业的“反击”。巴西全国机动车制造商协会近期已敦促总统卢拉对中国车企展开反倾销调查。如果调查属实,中国车企将面临高额的惩罚性关税。
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也并非不可解决。长城汽车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60%的本土化生产,并可能将零部件生产子公司迁往巴西,以应对关税和供应链问题。而比亚迪、奇瑞等企业则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逐步融入巴西市场。
四、从巴西看中国车企的“全球野心”
中国车企涌向巴西,不仅是为了抢占拉美市场,更是中国制造业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的出海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出口,从资本投资到本土化生产。如今,以长城、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正在用新能源车打响全球化的“第二战场”。
巴西市场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中国车企的销量增长,更关乎其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2024年,长城发布的“ONE GWM”全球行动纲领,强调品牌跨文化、产能在地化和供应链安全化。这不仅是战略方向,更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
从巴西的角度来看,中国车企的进入也为其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无论是创造就业机会,还是推动新能源技术的普及,中国车企的到来无疑是一场双赢。正如卢拉所言,“中国需要巴西,巴西也需要中国。”
结语
巴西市场之于中国车企,不仅是一个跳板,更是一次全球化的试炼场。从魏建军与卢拉的会面,到比亚迪、奇瑞的市场攻坚,巴西已经成为中国车企出海的“新战场”。但在机遇背后,挑战也从未减少。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巴西的意义早已超越了销量本身。在这个全球第六大汽车市场,谁能笑到最后,谁便能在全球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而对于你来说,你怎么看待中国车企的这场“巴西战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