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咱们这斑马线,是画给谁看的?”一位玉林的老大爷站在路口,拄着拐杖和我打趣。旁边小伙子笑着插话:“在南宁,人家司机见了行人立马刹车,这里倒像是‘勇士过河’。”听得我哭笑不得,却也无奈点头。2025年7月初,一则关于玉林市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的留言火速引发热议——难道我们就真的管不了这“一脚油门”的任性吗?
机动车与行人的较量:谁为安全买单?
放眼广西南宁市,礼让斑马线早已成了司机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停一停、等一等”几乎成了日常操作。可回到玉林,不少市民却吐槽:“走在人行道上,还得提防身后呼啸而过的小轿车。”采访中出租车师傅黄哥直言,有时赶时间,一瞥没人查,就忍不住冲过去。“反正罚不到自己头上呗!”这种侥幸心理并不少见。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根据相关规定,不停车让行要被罚款记分。但现实是,有些路段监控稀疏、执法人员有限,让部分驾驶员有恃无恐。有网友调侃:“抓拍设备装多点,看谁还敢玩命加速!”但真要靠罚单维持秩序,难免陷入“猫鼠游戏”。横店群演张某透露,他来玉林出差时就遇到三次险情,“吓得我以后宁愿绕远路。”
宣传教育能否唤醒“良心刹车”?
仅靠处罚显然治标不治本。不少老司机私下说:“交规背熟了,可平时没人提醒,很容易忘。”对此,有关部门尝试通过驾校培训、媒体宣传以及社区活动普及文明出行理念。街坊李阿姨参加完交通安全讲座后感慨,“原来一个小动作,就是保护别人和自己的命!”
不过,说教归说教,要想改变习惯,还需氛围带动。有学校老师建议,在学生家长微信群里推送交通安全短视频,用孩子的话劝导父母慢一点、多看一眼。“你敢闯红灯,我可不给你点赞哦!”这样的亲子互动,比枯燥法规更有效果。
设施升级:别让模糊的白条变摆设
除了人心问题,还有硬件短板。一些主干道上的斑马线年久失修,标志淡化甚至缺失,加上夜间照明不足,让司机很难提前发现前方有人通行。据权威媒体报道,目前公安交管部门正联合市政单位排查整改,将增设警示牌、减速带以及智能抓拍设备。在商圈和学校周边,更计划全天候电子监管,实现24小时无死角守护。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应用也需因地制宜。有社区居民反映,高峰期信号灯设置过于密集导致堵塞,希望有关部门结合实际优化方案,而不是“一刀切”搞形式主义。这种来自基层的声音,也应成为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
长效治理离不开全民参与
治理乱象不能只靠官方推动,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不少年轻人自发组建“随手拍”志愿队,用手机记录违法行为上传举报平台。一名大学生表示,这不仅提升自律意识,也增强城市归属感。同时,将礼让行为纳入文明城市考核,通过典型案例曝光形成舆论压力,无疑会倒逼更多人遵守规则。
编辑走访发现,在一些小区门口已经开始张贴创意标语,比如“今天您礼让我了吗?”、“生命只有一次,请别抢秒”,这些接地气的话语比高高在上的条文更能触动内心。而且,每当有热心群众协助执法,总能赢来邻里的点赞与掌声,这种“小确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进步吧!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例外,那还有多少规则能够真正落地?面对身边不断发生的不礼让现象,你又会选择怎样做?#交通安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