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那句"蔚小理三年内独立生存概率为零"的预言。这话就像往新能源车市扔了颗深水炸弹,把原本还在比拼销量的新势力们直接架上了火堆烤。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聊聊,这些造车新贵到底是真要凉了,还是暗藏翻盘机会?
先说朱教授的逻辑,听着确实扎心。他说现在年销不到200万辆的车企都活不下去,因为研发费用像流水一样哗哗往外淌。就拿小鹏来说,2025年光AI研发就要砸45亿,蔚来更夸张,累计研发都超过500亿了。可反观销量,蔚来去年卖了22万辆,理想50万辆,小鹏30万辆,加起来还不到比亚迪一个月的量。这就好比开餐馆,每天进货成本10万,结果每天只能卖出2000块的菜,这账怎么算都得赔本。
更狠的是,现在华为、比亚迪这些老玩家开始降维打击。华为的鸿蒙智驾系统才卖1万块,就把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塞进15万以下的车型里。比亚迪更绝,去年狂卖474万辆,今年还要冲400万辆,直接把智能驾驶功能当白菜甩。朱教授说这叫"智驾平权",意思是以前只有高端车才能玩的配置,现在满大街都是,蔚小理辛辛苦苦攒的技术优势转眼就成白菜价。
不过咱们再看看蔚小理这三兄弟的应对,还真有点绝地求生的意思。蔚来最让人头疼的就是"换电"这个大坑。建一座换电站就得花300多万,去年新增换电站直接砍了40%。现在满街都是快充桩,5分钟能补能400公里的比亚迪,谁还愿意等5分钟换电池?但人家也有杀手锏,去年建成3000多座换电站,要是真能连成网,说不定真能搞出点花样。
小鹏这边倒是憋着大招,去年把王凤英挖过来当二把手,终于把产品线捋顺了。他们家最狠的是全栈自研,连芯片都要自己造。听说2025年要推出能用在汽车、飞行汽车甚至机器人上的"图灵芯片",这野心快赶上马斯克了。不过现在国内销量跌得惨,2024年初环比暴跌59%,只能靠海外市场续命。
理想倒是闷声发财的典型,去年赚了80亿净利润,成了新势力里唯一盈利的。但问题也明显,增程式技术就像夹在燃油车和纯电中间的三明治,两边不讨好。新出的纯电车型MEGA设计太激进,被网友吐槽像"大号遥控车",销量直接扑街。现在只能硬着头皮往纯电转型,但下沉市场对华为的智驾更买账,这仗可不好打。
说到华为和比亚迪的围剿,真不是吓唬人。华为光靠问界一个品牌,去年就卖了20万辆,鸿蒙智驾系统便宜量又足。比亚迪更夸张,把高速NOA这种高端功能下放到7万块的车上,这不是明摆着掀桌子吗?吉利、奇瑞这些传统车企也来凑热闹,用地平线、Momenta的方案搞智驾,成本控制比新势力狠多了。
不过朱教授的"200万年销生死线"也有反对声音。特斯拉去年卖了179万辆就赚得盆满钵满,保时捷一年卖30万辆利润比蔚小理加起来还多。零跑去年卖29万辆也实现了盈利,这说明车市不是只有规模一条路。问题在于蔚小理既没保时捷的溢价,也没零跑的成本控制,卡在中间最难受。
兼并重组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蔚来想搞多品牌战略,结果乐道、萤火虫这些子品牌把资源扯得七零八落。理想要是真跟蔚来合并,一个讲家庭情怀,一个搞科技发烧,这文化冲突怕是要出大事。小鹏现在被华为抢了智驾风头,要是再被传统车企整合,怕是要变成代工厂。
不过小鹏的何小鹏倒是硬气,说"创业的乐趣在于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这话听着热血,但现实更骨感。小鹏去年亏损58亿,资产负债率都62%了。现在押宝海外市场,计划2025年海外销量占一半,可东南亚、中东这些地方,华为、比亚迪早布好局了。真要出海,光有技术不行,还得会玩本地化这套。
放眼整个行业,淘汰赛已经进入白热化。工信部都发文鼓励兼并重组,前十大车企占了85%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几百个品牌迟早要大洗牌。本田、日产这些国际巨头都开始合并谈判,国内这些新势力更不可能独善其身。但话说回来,要是真能像广汽和华为那样合作,用传祺、埃安打基础,再搞个新品牌专攻高端,说不定能杀出条血路。
这场新势力生死局,说到底还是创新和生存的博弈。朱教授说的没错,没有规模效应,研发费用就是无底洞。但何小鹏他们想证明,就算在巨头夹缝里,创新也能杀出血路。就像当年诺基亚倒下,苹果却杀出智能手机新时代。蔚小理现在就像在钢丝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但万一真让他们找到新玩法,说不定真能改写游戏规则。
最后说句实在话,咱们普通消费者可能根本不在乎什么规模效应、技术护城河。大家要的就是质量可靠、用着省心、价格公道。蔚小理要是真能做到这些,别说200万年销,就是100万又如何?这场淘汰赛才刚开始,咱们就搬好小板凳看戏,说不定哪天就有黑马杀出来。你对蔚小理的未来怎么看?觉得他们能靠自己活下来,还是最后只能合并重组?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