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林肯冒险家把价格干到18.88万这个事儿,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不是降价,这是直接往ICU里头扔了个闪光弹,同行看了都得傻一会儿,然后开始骂骂咧咧地检查自己的呼吸机。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林肯这波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熄了揣兜里,主打一个颗粒归仓。
一个所谓的百年豪华品牌,不装了,摊牌了。它的潜台词非常清晰:我不过了,你们这帮还在聊“德味”、“高级”的兄弟们,也别想活。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标准的黑暗森林,我先开一枪,打中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所有人都知道,林天帝今天心态崩了,要拉着整个服务器一起格式化。
你看它那个宣传稿,还在一本正经地聊安全,聊1700MPa的钢。我每次看到这种宣传都想笑。在今天这个冰箱彩电大沙发,座舱不如KTV的时代,你跟消费者聊你这钢板有多硬?你信不信,你跟他说你这车身钢板硬得能挡子弹,他反手就问你,中控屏能不能玩原神?你这1700MPa的龙骨,能挡得住马路三大爷(老头乐、外卖小哥、共享单车)的反复横跳吗?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理,一辆车安全与否的最终解释权,也不在这1700MPa,而在于老大爷躺下的速度够不够快。只要大爷躺得快,姿势够标准,你别说1700MPa,你就是开个振金的瓦坎达座驾,责任直接就定给你了。所以,安全这个东西,在物理层面卷到一定程度后,就变成了一种玄学。它很重要,但它绝对不是今天消费者决策的第一要素。
那么问题来了,林肯自己不知道吗?它当然知道。福特,一个把成本控制刻在DNA里的企业,它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它太明白了。正因为它明白,所以它才要把“安全”这个牌坊,用18.88万这个价格,轰得稀巴烂。这是一种行为艺术。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汽车市场是个修仙世界。BBA这些就是名门正派,虽然内功心法可能几十年没更新了,但山头大,名气响,弟子们出门都自带光环。新势力们呢,就是各种魔教奇才,练的都是些速成的邪门武功,什么冰箱、彩电、激光雷达,上来就是一顿狂轰滥炸,打得老师傅们找不到北。
那林肯冒险家是啥?它是个前朝的没落贵族。祖上阔过,手里有几本祖传的硬气功秘籍,比如这个1700MPa的《金钟罩铁布衫》。搁以前,这玩意儿是身份的象征,是压箱底的宝贝。但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比的是谁的飞剑更快,谁的法术特效更炫。你还在跟人说你挨打能力强?谁关心你挨不挨打啊,大家只想秒了你。
所以林肯悟了,或者说,颠了。它发现这本秘籍卖不上价,干脆直接复印了十万份,满大街白送,还倒贴钱。你途观L Pro不是练了1500MPa的《铁布衫》吗?在我们林天帝的《金钟罩》面前,简直就是一张草稿纸。林肯这一招,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武功有多高,而是为了告诉所有人:你们辛辛苦苦修炼的所谓“德系品质”,在我这里,不值钱。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车里常年坐着家人,说实话,看到1700MPa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想起了小时候家里那个砸核桃的铁钳子,嘎嘣脆。我当然会心动。硬,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安全感。它是一种承诺,一种在最坏的情况下,能给你多留一分体面的承诺。但能过,就是能过。你再硬,也改变不了你在别人眼里已经不是“豪华车”的事实。这简直是把豪华车的底裤都扒下来当军大衣卖了!
这才是最骚的操作。林肯用一个近乎自爆的价格,把自己的豪华光环亲手砸碎,然后把最硬的那块骨头——安全,当成最后的武器扔了出来。它攻击的不是途观L Pro,它攻击的是所有还在20万级别以上,试图维持自己“品牌溢价”的合资车。它的呐喊是:看看我,一个林肯,都卖这个价了,你们凭什么?
写到这我得承认,把车圈比作修仙有点尬,但你别说,还真有点那个意思。
所以,这辆车安全吗?从物理上讲,它在这个价位段,就是个移动堡垒,一个穿着重甲的压缩毛巾,性价比高到离谱。但会买它的人,真的只是因为它安全吗?不。是因为用18万8,买一个“林肯标”的铁盒子,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乐趣。你开着它,就像是开着一个巨大的行为艺术品。每一次点火,都是对所谓“品牌玄学”的一次无情嘲讽。你不是在开车,你是在对这个荒诞的消费世界竖起中指。
这种快乐,真的很特别。当你真正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而当你看到它把自己作践成这样的时候,你也就悟了。最终的结论是什么?林肯冒险家是安全的,物理上和精神上都是。物理上它保护你的肉体,精神上它让你在面对那些加价买车的“信仰粉”时,充满了智商上的优越感。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