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与油车市场格局:重构中的全球汽车产业

全球市场:电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

电车与油车市场格局:重构中的全球汽车产业-有驾

2025 年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历史性转折点 —— 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8 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达 893 万辆,同比增长 34%,其中 8 月单月销量 130 万辆,同比增幅 24%。更具标志性的是,机构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含出口)将达 1650 万辆,渗透率超过 50%,国内市场渗透率甚至将突破 55%,这意味着电车在市场份额上正式完成对油车的超越。

全球市场呈现出 "中国领跑、欧洲追赶、美国放缓" 的分化态势。摩根士丹利 4 月全球电动车报告显示,中国市场贡献了全球电动车销量的 61.4%,达 66.25 万辆,同比增速高达 51%,渗透率从去年的 22.4% 跃升至 30.2%。相比之下,欧洲市场销量 21.43 万辆,同比增长 30%,渗透率 19.9%;而美国市场表现疲软,销量 9.54 万辆,同比下降 4%,渗透率从 7.4% 下滑至 6.5%,成为主要市场中唯一出现同比下滑的区域。

从技术路线看,纯电与插混(含增程)的 "双线并行" 格局愈发清晰。2024 年前 11 个月,中国插混市场销量同比激增 85% 达 452 万辆,与纯电动车 626 万辆的销量差距持续缩小。行业预测 2025 年插混、增程车型销量将超过 800 万辆,增量达 250 万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比接近 50%,反映出消费者对过渡性技术路线的接受度仍在提升。

区域市场差异:政策与市场力量的博弈结果

中国市场的电车普及呈现政策驱动与市场成熟的双重特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 2026 年的预期,为市场注入持续动力。从产品结构看,8 月销量排行榜显示比亚迪以 37.15 万辆的成绩领跑,吉利汽车 14.73 万辆紧随其后,特斯拉中国 8.32 万辆位居第三,头部企业的规模化效应显著提升了电车的性价比竞争力。与此同时,油车市场持续萎缩,传统燃油车企加速向新能源转型,吉利等企业甚至将 2025 年新能源销量目标设定为 150 万辆,同比增长 69%。

欧洲市场凭借严格的碳排放法规维持增长韧性。尽管整体汽车需求趋于平稳,但新能源汽车仍保持 30% 的同比增速,政策强制力成为主要驱动力。不过欧洲市场也面临电池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压力,尤其是钴等关键材料价格波动对中低端车型造成一定影响,但这并未改变其电动化转型的整体方向。

美国市场的政策反复导致电车增长受阻。特朗普政府签署的 "大而美" 法案提前终止了新能源汽车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包括新车最高 7500 美元、二手车最高 4000 美元的补贴将于 2025 年 9 月 30 日终止,直接削弱了电车的价格竞争力。这一政策变化使得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从 46.0% 降至 41.0%,传统美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进程也明显放缓。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国对电池供应链的限制政策(尤其是针对中资企业)正在重塑全球锂电产业布局,韩国电池企业因对补贴的高依赖性而受到较大冲击。

企业竞争:中国品牌崛起与全球格局重构

全球电车市场正经历 "中国主导时代" 的产业重构。4 月全球电动车品牌排名中,比亚迪以 18.1 万辆销量和 17% 市场份额领跑,同比增长 40%;吉利以 10.08 万辆和 9% 市场份额位居第二;而特斯拉销量 8.48 万辆,同比下降 17%,退居第四位,其全球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 10.7% 下滑至 7.9%。这种格局变化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上的显著优势,特别是在磷酸铁锂(LFP)电池路线上的突破 ——4 月全球 LFP 电池占比从 35% 提升至 44%,超过三元锂电池(NMC)的 47% 占比。

传统燃油车企面临转型阵痛。在电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油车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迫使大众、丰田等巨头加速电动化转型,但转型速度参差不齐。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品牌通过纯电与插混双线布局,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快速替代。吉利汽车 2024 年新能源销量达 88.8 万辆,同比增长近 92%,2025 年更将新能源目标设定为 150 万辆,渗透率预期超过 55%。

产品结构上,低价车型成为电车普及的主力。全球畅销车型榜单中,比亚迪海鸥 / 海豚 Mini 以 3.78 万辆紧随特斯拉 Model Y 之后,前 20 名中多款中国品牌车型上榜,反映出高性价比策略对油车市场的冲击。与此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呈现井喷态势,预计 2025 年销量将超过 90 万辆,增速达 80%,其中新能源重卡渗透率将突破 20%,进一步扩大电车的市场版图。

未来趋势:成本博弈与技术迭代决定市场走向

电池成本波动成为影响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2025 年部分电池原材料如钴的价格上涨超出预期,对中低端车型成本构成压力。但中国企业通过技术路线优化(如 LFP 电池占比提升)和供应链管理,有效对冲了成本压力,维持了电车相对于油车的价格竞争力。这种成本控制能力使得中国电车在全球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大渗透空间。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将影响市场平衡。尽管电车销量增长迅猛,但充电设施覆盖率不足仍是部分地区消费者选择油车的主要顾虑。未来这一领域的投资力度和技术创新(如超快充技术)将直接影响电车对油车的替代速度。

政策退坡考验市场真实需求。随着美国等市场补贴政策的终止,电车市场将进入 "去政策化" 的竞争阶段,产品力成为核心竞争要素。机构预测,2025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进入相对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全球市场的分化格局可能进一步加剧 —— 政策支持持续的地区将保持高增长,而政策摇摆地区可能出现油车需求短暂回稳的现象。

电车与油车市场格局:重构中的全球汽车产业-有驾

总体而言,电车对油车的市场替代已进入不可逆阶段,但替代速度将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结构性特征。中国品牌的全球崛起、技术路线的持续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将共同塑造未来数年汽车产业的新格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