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合作的吉林路径

参考消息网7月25日报道(文/段续 邵美琦)盛夏七月,第22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盛大启幕,来自全球的汽车品牌齐聚“汽车城”,新产品、新技术竞相亮相,尽显活力与创新。
作为中德汽车合作的重要承载地,长春的聚光灯下不乏德系车企的身影。长春汽博会不仅是展示前沿成果的平台,更是观察中德合作新进展、感知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脉动的重要窗口。从1988年一汽与大众携手起步,到如今奥迪在华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的基地落户长春,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在吉林省,中德汽车合作走出了一条从技术引进到联合研发、从整车制造到本地配套、从市场拓展到产业生态共建的特色路径,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破茧
1953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前身)在长春市西南举行奠基典礼,拉开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序幕。三年后,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制造汽车的历史,奠定了长春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地位。然而,“私家车”的概念在当时还很遥远,直到捷达车的出现。
1988年,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正式签约合作。彼时,德国大众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威斯特摩兰有一座工厂停产,经过多轮谈判,整套生产设备转让给一汽,但需自行拆装运送回国。
搬迁任务十分艰巨,为此,一汽先后派出98人,设备拆迁历时21个月。回国后,由于经历了长时间海上运输,几乎所有零件都生了锈斑。
“就是用手抠,也要把锈除掉。”中国汽车人靠着不服输的劲头一点点擦亮了中国汽车工业走向世界的起点。此后20年间,这套设备成功产出2537777辆捷达车身,直到被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取代。如今,这套设备的一部分被重新组装,陈列在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历史文化展馆。
“德国大众与吉林省、中国一汽已有近40年紧密合作的良好基础,书写了独一无二的成功故事。”今年5月23日,到访长春的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这样评价这段跨国合作历程。
从最初仅有一个品牌、一款捷达轿车,到现在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30多款车型的庞大矩阵;以长春为起点,形成覆盖西南、华南、华东以及华北地区五大基地的战略布局;从引进吸收德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到探索创新、致力研发,一汽-大众见证了中德汽车产业的合作共赢之路,也彰显了吉林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跨越
5月31日,2025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车展上,奥迪Q6L e-tron系列车型开启预售。这一代表德国大众“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全新车型,产自位于长春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这家企业的“超级智能生态工厂”,由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五个车间组成。焊装车间有824台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率达100%,机器人每秒钟能完成1-2个焊点,精度达到0.1毫米……
从曾经的燃油车时代,到年产销量突破1200万辆、领跑全球市场的新能源车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的新能源变革和发展受到全球瞩目。德国合作伙伴通过建项目、搞研发等方式,持续在中国、在吉林增资加码、开拓市场。
30多年前,奥迪是第一家在华本土化生产的高端汽车品牌,中国逐步成为奥迪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22年奥迪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在吉林省长春市破土动工,并于去年年底正式量产基于高端电动平台(PPE)打造的奥迪纯电动车型。
“随着汽车行业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车转型,中德双方都迎来了新的机遇。”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施睿哲坦言,尽管面临挑战,但中国市场仍然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奥迪有决心和意愿参与到这一发展进程中。
走进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整块的钢板被送入冲压机快速变成各个零部件,机械臂在流水线上灵活运作、精准搬运,这是大众汽车集团体系中首条完全由中国企业设计制造的9100吨超大型冲压产线,体现了外资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紧密合作。
本土技术的迭代更新让老牌外资企业既在竞争下找到变革的动力,也在积极寻求合作共赢。奥迪与中国合作伙伴联合开发新产品,目的是快速应用中国本土创新技术。2025年起,搭载了华为技术的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将应用于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基于PPE平台的奥迪车型。
施睿哲进一步阐释,中国政府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充电基础设施、自动驾驶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这也为新的市场入局者创造了条件。此外,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和创新持非常开放的态度,也在购车过程中对智能网联技术格外关注。因此,中国市场对汽车厂商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对外国品牌更是如此。
共生
彩织街位于长春市东南角,全长约1.5公里,曾是一条鲜有人至的小路。近年却因异国餐饮兴起而悄然“翻红”。街边几家主打德式料理的小店,让猪肘、酸菜、香肠等东北常见食材通过焖煮、熏烤、酸腌,透出浓浓的德意志风味。
对德国人而言,长春不只是舌尖上的慰藉。在城市道路上,德系车频繁穿梭,大众、奥迪俨然成了“街车”,出租车也多采用捷达车型。
数十年来,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持续深化,不仅推动了工业升级,也带动了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互动交流。
长春汽博会开幕当天,距离现场十几公里处,长春市政府与中国一汽在南湖宾馆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合作协议,一汽-大众将在长春基地落地4款基于大众汽车集团全新平台的新能源车型,计划于2027年后陆续投产。
中德汽车合作在吉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制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模仿追赶到自主创新的时代缩影。从捷达车下线到奥迪纯电动车的量产,从一条生产线的搬迁到构建整车—零部件—智能交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吉林以开放的姿态、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持续吸引着德国等全球优质资源落地扎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