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车多到什么程度?400万辆以上,上了榜单但不搞尾号限行,这事儿你信么?北京上海都靠限号稳住局面了,武汉却靠一堆桥和高架撑着,真的是靠运气还是有底气?
去年国庆我去了一趟武汉,朋友小李也是做汽车销售的,见面第一句话就吐槽:你猜这车多,我们市区路网能堵成啥样。但有意思的是,走了整整几天,堵没见多少。小李说,武汉路网没你想的那么差,要不就是我那几天选得路,或者限行那套套路人家没用。
想想也合理,武汉有12座长江桥梁,光这数字就让北上广没法比。还有两条长江隧道。光跨度就够巨大了,再加上汉江上的11座桥梁,硬生生撑起了全城交通的血管。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武汉的高架总里程超过550公里,全球第一,上海紧随其后但差距明显。二环线全长48公里,基本都是高架,缓解了中心城的交通压力;还有那条东风大道高架,一路13公里,设计时速80公里,双向8车道,地面再开6车道,共14车道,简直就是交通航母。
但是,汉口地区的路网老问题一直没彻底解决。朋友阿豪是个老修理工,他跟我抱怨,说:水果湖隧道早晚堵得跟粥一样,每天上万个车都挤在那儿,堵成翔。环线收费高也被诟病,四环路的高额收费让不少人绕行,没形成真正的城市交通循环。这和道路设计本身的合理度有关,不能全怪人或车。
顺便说一句,武汉市交通事故率全国第一,这个数据听着让人心慌,也证明说路多就安全、多通畅不一定可靠。你说这矛盾怎么看?交通设施好像很硬气,但安全和效率仍旧难兼顾。是不是因为车太多规划没跟上,或者原有路网发展没赶上汽车爆炸性增长?网约车和出租车占了路面大半数量,私家车反而不是唯一考验,这一块也值得想想。
我有个猜测,虽然没细想过,但估计武汉部分车主买车不是纯为在市区用。身边几个朋友都是周边地市的,挂了武汉牌,但实际用车地点99%在外地,那是不是也虚胖了当地的保有量?这样一来,限号的实际影响力就弱了,毕竟开车在武汉里面少,尾号限行对他们影响小,车照肆无忌惮地增加。只是猜测,数据不好拿。
汉口这边拥堵如果真的像传言那么严重,为什么不把香港路全部修成高架?堵点的地面道路难受,但架上去了车流畅,轨迹一变可能立刻就能好转。还有建设大道、后湖大道,甚至发展大道二环段也都是网络改造潜力大的地方,出力点无数。
说起来四环路收费过高,是不是有点像一刀切的政策,效益反而打折扣了?对比东莞,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汽车400万辆以上都限号,他们管得那么严,武汉大面积,车也多,但这放开不是抢先一步而是多方面的妥协和平衡?成都那边限行措施也很复杂,但效果都市交通又怎么样,未必见得比武汉好多少。路上那一大半网约车+出租车,反而是很好的分流器,这些规模都很惊人。
小陈是武汉一线的研发工程师,他有次跟我闲聊说:城市的交通和产品研发很像,要多方协调,理顺供应链关系,车多路挡只是冲突的表象,背后是结构和协调的问题。你建再多桥,不解决设计合理和管理规则,堵点还是会变堵块。但武汉确实比其他城市多了很多快路和桥,底子不差。
我前面说武汉没限行,说的有点大,失之片面。限制手段不仅限尾号限行,还有政策管理、优先通行、公交专道配合等。武汉这样调整,部分气量换成设施,部分寄望于经济手段(四环收费),真是花里胡哨背后的权衡。
你有没有想过,这么大一座城市,车子多到翻,靠着一堆桥和高架撑起来的交通网能否撑得住未来的更多增长?彼时你觉得,这样的城市交通体系还能有什么破解之道?更多的限制?更智慧的管理?还是更彻底的路网升级?
这些东西,不是光修几条高架能解决的。(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倒是更想知道,武汉那些车主最常用的几条路,哪些具体时段最堵,让你感觉这也太糟心了?哪条桥上车流最舒服,哪边高架又开始慢下来?你身边是怎么跟交通过招的?这些小事,才是影响大家日常感受的大头。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