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

五一假期一到,不少朋友都盘算着自驾出游,跑个百八十公里是常事。后台总有人问:连续开120公里,车子扛得住吗?跑长途会不会伤发动机?今天就跟大伙儿掏心窝子聊聊:这事真不用瞎操心,现在的车没那么“娇气”,反倒是咱们自己的体力更该多留意。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先给结论:别说120公里,就算连续开1000公里、2000公里,只要车子没毛病,发动机压根不“累”。为啥这么说?你想啊,汽车出厂前,发动机得经过十几万公里的耐久测试,相当于在台架上“连轴转”好几个月,120公里对它来说,就像咱们走几步路那么轻松。

而且发动机这东西,“持续干活”比“频繁歇着”更省心。就像人总在忽冷忽热的环境里容易生病,发动机也怕“冰火两重天”:每次点火启动,温度从室温飙升到工作温度;熄火后又快速降温,这种反复的冷热交替,对发动机的金属零件损伤反而更大。

反观持续行驶时,发动机温度一直稳稳的,零件处于“舒适区”,反而更耐用。你看街上的出租车,整天跑不停,反而比私家车故障率低,就是这个道理。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那为啥老有人觉得车子不能跑长途?这事儿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上世纪90年代,私家车还很少,马路上跑的多是公家车。那时候用车、养车的条件跟现在没法比:很多司机对车一知半解,保养全凭“感觉”;更离谱的是,那会儿不少车直接加自来水当冷却液——你没听错,就是家里水龙头接的自来水。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问题就出在这自来水身上。当时很多老德系车的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差不多得100度,可自来水的沸点也是100度啊!车子跑长途,发动机一直发热,水温一到100度就烧开了,冷却液一沸腾,就没法再吸热了,热量全堆在发动机里散不出去。这时候要是不赶紧停车,发动机内部零件可能直接“粘”在一起(也就是老司机说的“拉缸、抱瓦”),车就彻底趴窝了。

所以那时候的高速服务区,总能看到司机掀着引擎盖,蹲在车旁边抽烟等降温,“涡轮增压车跑完长途得开盖散热”的老说法,就是这么来的。说白了,不是车子扛不住长途,是当年的用车环境太“糙”,自来水当冷却液才是罪魁祸首。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但现在不一样了。2000年之后,私家车越来越多,4S店遍地开花,大家养车的理念也跟着升级了。专用冷却液成了标配,过去那些糟心事早就成了历史。

想明白现在的车为啥不怕长途,得先看看车子自带的“降温神器”——冷却系统。现在的车都用强制循环水冷系统,说白了就是给发动机装了套“中央空调”,不管跑多久,温度都能稳住。

具体咋工作的?你可以这么理解:发动机烧汽油的时候,一边产生动力,一边会放出大量热,就像个“小火炉”。工程师在发动机气缸周围留了好多水道,冷却液就顺着这些水道“流圈圈”。流到发动机附近时,冷却液会“吸走”热量,然后顺着管子跑到车头的散热器(就是你看到的车头格栅后面那个带好多细管子的东西)。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散热器就像个“散热片”,冷却液把热量传给它,再由车头的电子风扇“吹”风,把热量排到空气里。降温后的冷却液又顺着管子流回发动机,继续“吸热”,周而复始。只要这套系统不出岔子,发动机的温度就会一直稳定在理想范围,跑再远都不会“过热”。

这套系统的关键,就藏在三个地方:

第一是冷却液。现在的专用冷却液,沸点能到110度左右,比发动机正常工作的温度(一般85-95度)高得多。也就是说,哪怕发动机再热,冷却液也不会轻易沸腾,始终能安安稳稳地“吸热”。

一次性开120公里,会损伤汽车吗?-有驾

第二是电子风扇。以前有些车靠发动机带动风扇,转速跟着车速变,有时候散热跟不上;现在都是电子风扇,温度一高就自动转,风力还能调,保证热量及时排出去。

第三是循环系统。管子、水泵这些零件都是密封的,冷却液在里面“跑圈”不偷懒,不会出现过去自来水沸腾后产生气泡、堵管子的情况。

这三点凑在一起,就像给发动机上了“三重保险”,别说连续开120公里,就算开一天一夜,只要冷却液够、风扇没坏、管子没漏,发动机温度就稳如泰山。

所以啊,现在自驾跑长途,真不用纠结“车扛不扛得住”。与其担心发动机,不如多想想自己:连续开三四个小时,腰会不会酸?眼睛会不会累?服务区该在哪儿歇脚?毕竟对现在的车来说,长距离行驶是“本职工作”,而咱们的体力,才是长途自驾的“短板”。

最后再总结一句:只要按时保养,冷却液不少、风扇没毛病,你的车比你想象中“耐造”多了。五一出游,放宽心开,注意劳逸结合就行——车没问题,你状态好,旅途才能更舒心,对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