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了一天,眼睛早就盯着中控屏的通知提醒。晚上路上堵成了麻花,忽然想到,理想的OTA更新,能不能解决我心里的几百个疑惑?走近我家邻居家的问界M9,自己试过泊车也不错,可理想怎么就还没做到自己心里理想的那种自动入库体验?这次的VLA司机大模型,它能不能算是个突破口?一开始我还不太信模仿人类思维的AI能不能更灵活。
我记得有朋友说:理想的自动辅助,是不是还停留在‘想要’阶段?不够成熟。但看着新推的那一套,不得不感叹,事情没那么简单——新技术背后,是一堆供应链和软硬件的博弈。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想到一张图:VLA模型算法就像家具搭积木。积木本身是硬件,算法像不断磨合的工匠,最后组合出能懂你的家具(车)。这块懂你的实现,据说要靠大量的数据训练,但数据就像朋友的口述,少了点生活的真实感。我估算VLA要积累上百小时驾驶场景,样本少,真实性不能盲信。
但呢,体验一下就明白——自动指令的反应要快得多。有次我随口说这路以后开80,车没反应倒是旁边的出租车司机笑了:你还敢开80?在这个市里。这让人觉得,软件学还得吃点盐。你说更精准的选路,光靠算法不行吧?我猜大部分算法还在尝试你喜欢的路线风格,就像挑枕头一样,试不出个标准。
似乎,研发很像拼积木,硬件供应链就像买家具的材料,选材不同,组装出来的感觉差很多。你可以花几百块买件板材,也可以用进口全实木——最终你用的就是材料公式和工艺水平决定成品的优劣。理想可能也在折中,用优质芯片做差异化算法,但我觉得,很多核心算法可能还借助第三方大厂,比如谷歌的AI平台(这段先按下不表),他们说的自主学,我倒想问自主学的效率能赶上人类的试错吗?好奇怪。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VLA具体怎么做到懂我?他们说能做出更贴心的驾驶决策,但没有觉得嘛?这其实挺像大家对UX的期待,觉得理解背后,是大数据堆出来的人格。这个懂你的深度,还得被验证。
盲点也不少。我在测试中发现,这套系统在极端路况,比如窄巷子、或小区内停得乱七八糟的停车场,表现还是不算完美。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算法训练多在规范道路,极端情况差点被吃死。理想也讲了,未来上线的辅助功能会不断迭代,他们有个学过程。
我问自己:为了配合VLA,车机的算力得多强?心里估算,原本一台中端车用的处理器,可能要升级到游戏级GPU才能应对全天候的AI学会。这导致成本上升,但同时车机系统的功耗也会变得更高。想到这里,我还结合个行业数字:一台进口芯片的价格至少贵个两到三倍(这不一定准),而且耐久性和散热问题,谁都没十足把握。
我刚才跟修理工聊过,这种技术用来用去,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你每天修车,遇到的还是那些‘做不好’的辅助系统。他笑笑:你看看,现在的车,硬件都包得挺厚的,就是软件有点脱节。大家都怕麻烦,系统出错还得维修,风险大不大?这是最关键的点。
突然想到,理想是不是也在蹭热点,把一些AI词放到宣传里?毕竟,谁不喜欢‘懂你’这种说法。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消费者的期待值,在不断被拉高。你试想,理想在这个价位,加入能更聪明的AI,跟客户的期待就像涨潮一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你们会不会还期待召唤功能真能用?我都没那么高的期待,因为我知道,召唤的背后,是车辆对环境判断能力的极限,比如有盲区或信号不稳,就像开车开到一半,突然要你自己做决定。这也是我觉得,现在的AI还是需要补充人脑的原因吧。
我猜——这次升级确实把车的整体智商提升不少。像我这种长时间接触汽车行业的人,都能感觉到,从硬件到软件,都在往智能驾驶加持的方向走。就像之前看乐道L90放弃的理由——放弃的多半是他们智驾还不够完整,我们的理想车的确还在磨合曲线上。
消费者还在揣摩:这懂你的系统,跟我平时自己开车的惯,到底差别有多大?我就奇怪:那除了技术指标外,这些懂我的背后,到底是不是还在依赖我的人性化智控?还是只是软件调参的演出来的效果?这让我总觉得,还得看实操。
我也会问:长途旅行时,智能油电配比会不会变得更聪明?帮我省油的钱,是不是还要看未来的路况和天气变化。毕竟,未来走向我不敢猜,但通过它的算法预判,可能还在试错中。
就像某个朋友打趣的,理想终于觉得,我们不只是买车,更像是在买一个‘未来的助手’。我倒觉得,还是体验在拉近距离。最忙不过的,就是在这些升級里,忽略了一点:它是不是还在逐步学中?有个付出,就是你得等待。
说到这里,我发现自己也懒得去细数所有新功能的细节。反而更好奇:这次OTA升级,能不能带来入口即用的真正改变?还是还得磨合一段时间,才能觉得真正懂我。最后还在期待,什么时候能体验到召唤车真能自己回家,而不用每次都给指令。你说,这个会不会变成理想未来的标配?或者我就会变成那天会骂人的司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