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真是太热闹了,尤其是小米和和小鹏这两家,你来我往的,让咱们这些看客都觉得特别过瘾。
就在前不久,小米汽车的雷军刚刚高调宣布,他们家的小米SU7在24小时耐力测试里跑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成绩,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没想到,没过多久,小鹏汽车的董事长何小鹏也发话了,说他们家的新款小鹏P7也去跑了这个测试,成绩还更好,直接超过了小米。
这一下,大家的好奇心就全被勾起来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听起来很“高大上”的耐力测试究竟在比什么?
小鹏P7又是凭什么能以微弱的优势胜出呢?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个“24小时耐力测试”到底是个啥。
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开车,累了就去服务区歇会儿那么简单。
这个测试的标准非常苛刻,可以说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全方位地“折磨”一辆电动车。
小米的雷军之前介绍过,这个测试有四大难关。
第一,车子要一直保持在每小时210公里以上的超高速度跑,这几乎是贴地飞行了,对车子的动力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第二,续航要长,跑得快本来就费电,如果电池不给力,跑不了多远就得停下来充电,那总里程肯定上不去。
第三,充电必须快,因为总共就24小时,你在充电桩上多待一分钟,在赛道上就少跑一分钟,所以充电速度是关键中的关键。
第四,散热要好,电池和电机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要是散热系统跟不上,车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自动降低功率,也就是跑不快了,甚至可能直接“罢工”。
在小米和小鹏之前,敢公开做这种残酷测试的,全世界也就只有保时捷和奔驰这样的老牌豪华车企。
所以说,这个测试不光是测车,更像是一个车企在向全世界展示自己最顶尖的技术实力,相当于武林高手的“华山论剑”。
就在今年6月份,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小米,就带着他们的得意之作小米SU7 Max去挑战了这个测试。
结果出来,跑了3944公里。
这个成绩一公布,可以说是相当惊艳了。
要知道,几年前保时捷的电动车Taycan跑的成绩是3425公里,就连奔驰最新的电动概念车CLA,成绩也“只有”3717公里。
小米作为一个新兵,一上来就把两位德国前辈都给比下去了,这不仅证明了小米造车是下了真功夫的,也让很多人为咱们中国制造感到自豪。
然而,就在大家还在为小米的成绩津津乐道的时候,小鹏汽车出手了。
8月10号,何小鹏公布了新款小鹏P7的成绩:3961公里。
这个数字一出来,大家仔细一算,比小米的3944公里,不多不少,正好多了17公里。
在将近4000公里的总里程里,这17公里的差距其实非常小,连百分之零点五都不到。
但就是这微乎其微的优势,让这场竞争变得更有意思了。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两家公司在核心技术上的细微差别和深厚功力。
那么问题来了,小鹏P7究竟是靠什么多跑了这17公里呢?
其实在结果出来之前,很多比较懂车的网友就已经猜到,小鹏P7的成绩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车身的设计。
咱们都知道,车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空气阻力,风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挡在车前面。
车速越快,这堵墙就越“硬”,车子就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去推开它。
而一辆车的外形设计得越流畅、越像一颗子弹或者一滴水,它遇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小,也就越省电。
新款小鹏P7是一款标准的轿跑车,整个车身线条非常低趴和顺滑,这种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阻。
虽然小米SU7的设计也很出色,但在一些追求极致的空气动力学细节上,深耕多年的小鹏可能做得更到位一些。
在24小时、将近4000公里的超高速奔跑中,这一点点风阻上的优势,就会被不断放大,最终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续航里程,多跑出十几公里也就合情合理了。
第二个原因,就更深层次一些,那就是小鹏汽车在“三电系统”上积累的经验。
所谓“三电”,指的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这是一辆电动车最核心的心脏和大脑。
小米虽然厉害,但毕竟是造车的新势力,而小鹏从好几年前就开始专心研发电动车,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数据。
这种经验体现在很多看不见的地方。
比如,怎么更精确地管理电池里的每一度电,让电量用得更充分;怎么让电机的效率更高,把电能转化为动力的过程中减少浪费;怎么让整套电控系统更聪明,能根据车辆状态实时调整,达到最佳的能耗表现。
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沉淀和不断的优化。
这就好比两个厨师做同一道菜,用的食材都一样,但经验更丰富的老厨师,对火候、调味的把握总是更精准一些,做出来的味道自然就更胜一筹。
小鹏P7能赢,赢就赢在了这些“内功”上。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两款车都是顶尖水平的代表。
它们都用了目前最先进的800V高压平台技术,这个技术的好处就是充电特别快,就像给手机用快充一样,能大大缩短在充电站停留的时间,为跑出好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它们在充电速度上基本是打平的,最后比拼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风阻和能源管理这些更精细的功夫。
那么,这场“神仙打架”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其实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首先,这种极限测试证明了咱们国产电动车的可靠性。
一辆车能在如此严苛的条件下连续跑24小时不出问题,那它在咱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路况,比如上下班代步、节假日跑个长途高速,肯定是绰绰有余了,大家买车的时候也能更放心。
其次,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会逼着车企们把最好的技术用在车上,并且还得卖一个有诚意的价格。
你看,新款小鹏P7展现出了这么强的实力,在配置上也是堆料十足,比如全铝悬架、空气悬挂、800V架构等等。
按照以往的经验,这样的车怎么也得卖个二三十万。
但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有小米这样的对手在旁边,小鹏P7的最终定价很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惊喜。
有分析就认为,它的起售价很可能在20万以内。
技术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亲民,这不正是我们消费者最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这场从赛道上开始的较量,最终的受益者,还是我们每一个普通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