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校黑幕曝光!故意让学员挂科,原来是为了这个!

很多人学车都有这么一种困惑,在驾校的训练场上,自己明明练得挺好,不管是倒车入库还是侧方停车,都感觉有模有样,教练也点头说没问题。

可偏偏一到正式的考场,平时开得好好的车就像突然不听使唤了,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被扣分,最后稀里糊涂就挂了科。

这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觉得是不是自己太紧张,或者天生就不是开车的料。

驾校黑幕曝光!故意让学员挂科,原来是为了这个!-有驾

但我们可能都想错了方向,问题或许根本不在我们自己身上,而在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游戏”里,规则的制定者,也就是某些驾校,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我们那么轻松地通关。

这背后的原因,说出来可能有点扎心,但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钱。

最近成都一家驾校被曝光,训练场里竟然公然挂出了一个“挂科率达标奖”的牌子,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算是彻底撕下了行业内某些潜规则的遮羞布。

这块牌子等于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学员挂科,对于驾校和教练来说,是一件值得鼓励和奖励的事情。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光是2023年一年,全国因为驾考挂科产生的补考费用,总额就超过了80亿元。

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而这笔巨款,很大一部分就成了某些驾校和教练的额外收入。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一些地方,驾校教练的月工资能拿到两万块钱,其中有差不多百分之四十,竟然都来自于学员挂科后的补考费提成。

这么一来,整个事情的逻辑就通了。

学员一次性通过考试,驾校只能赚到固定的报名费;而学员每挂一次科,就要交一笔补考费,通常还要再交一笔额外的“练车费”或者“培训费”,驾校的利润就增加了,教练的提成也跟着变多。

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让学员顺利通过考试,反而不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

明白了这层动机,我们再回头看那些五花八门的挂科理由,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并非偶然。

有些驾校为了实现这个“挂科指标”,手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隐蔽,让学员防不胜防。

最直接的,就是在硬件设备上动手脚。

比如北京有位学员反映,自己考科目二,连续四次都挂在了坡道起步这个项目上,每次车子都控制不住地往后溜,教练只是在一旁说他油离配合不好,要多练。

直到第五次考试前,教练暗示他需要交一笔800块钱的“车辆调试费”,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交了钱,结果用的是同一辆车,在同一个坡道上,轻轻松松就顺利通过了。

驾校黑幕曝光!故意让学员挂科,原来是为了这个!-有驾

他后来才想明白,之前那几次考试,教练车的手刹根本就是坏的,被动了手脚。

这800块钱,买到的不是什么高超技术,而是让车辆恢复正常状态的“资格”。

这种在车上做文章的套路还有很多。

安徽有个县城的驾校,被曝出在科目二的考场里,故意把考试车辆的倒车雷达系统给关掉了。

对于新手来说,车感本来就很弱,判断车尾和边线的距离主要就靠倒车雷达的提示音,雷达一关,压线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学员考了好几次都发现不了问题所在,还以为是自己技术真的不行。

山东则有学员遇到了“会变脸”的方向盘,平时在驾校练车,方向盘打起来很轻巧,可一到考场坐上考试车,方向盘就变得异常沉重,跟搬砖一样费力。

后来才知道,是驾校故意把考试车的转向助力系统调弱了,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感觉车子难开,从而让你挂科,然后再顺理成章地向你推销价格不菲的“特训班”,告诉你交了钱就能练到这种“特殊”的车辆。

这种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信息不对等,让学员把设备故障误认为是自己的技术缺陷,从而心甘情愿地掏钱,甚至还觉得是驾校在“帮助”自己。

如果说在车上动手脚还算初级玩法,那么有些操作就更加隐蔽,甚至可以说是“系统性”的陷阱。

比如,浙江某市曾经查处过一起考场腐败案件,里面的细节让人不寒而栗。

学员在进行科目三直线行驶考试时,坐在副驾驶的安全员口袋里藏着一个微型遥控器,他会趁学员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按一下按钮,这个装置就会让车辆产生一个极其轻微的抖动,导致方向盘瞬间跑偏。

而这一切,对于全神贯注盯着前方的学员来说,几乎是无法察觉的,但车上的评判系统却会立刻判定“方向控制不稳,考试不合格”。

学员挂了科还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是旁边的人在捣鬼。

还有更离谱的,湖南某个考场,为了提高挂科率,竟然和驾校勾结,在科目三考试的必经路线上动手脚。

他们把其中一个斑马线前红绿灯的绿灯时间,特意调得比正常情况短了3秒钟。

驾校黑幕曝光!故意让学员挂科,原来是为了这个!-有驾

新手司机开车,反应本来就偏慢,看到绿灯亮起,思考一下,挂挡起步,车子刚动,可能就变成了黄灯甚至红灯。

这时候进退两难,要么冲过去,算闯红灯;要么紧急刹车,可能造成车辆抖动熄火,同样不合格。

这简直就是针对新手司机量身定做的一个“死局”。

面对这些乱象,管理部门也不是没有行动。

比如,为了规范教学,防止驾校克扣学员的练习时间,上海等城市推出了电子教练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轨迹和教学时长。

这本是个好办法,但一些驾校马上就想出了对策,直接在监控设备上安装信号干扰器,学员人虽然在车里,但可能是在玩手机、聊天,而系统后台却显示着“正在进行道路驾驶训练”。

根据深圳交通局去年的通报,他们检查的48家违规驾校里,竟然有37家都存在故意克扣学时的情况。

练习时间都不足,技术能有多扎实?

上了考场自然就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

还有一些城市推行驾校星级评分系统,想通过市场评价来优胜劣汰。

但很快,就有驾校开始雇佣“水军”去刷好评,而真实学员发布的差评和投诉,则会被驾校的公关团队用各种方式迅速处理掉,让后来的学员根本看不到真实情况。

甚至一些全国连锁的大品牌驾校,总部官网看起来信誉卓著,但旗下的加盟店却可能是另一套玩法,收费标准不透明,服务承诺不兑现,学员想要维权,往往会陷入总部和加盟店之间无休止的“踢皮球”当中。

所以说,学车这件事,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一项驾驶技能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一场考验智慧和眼力的博弈。

作为普通消费者,在报名前确实要多长个心眼,不能只听驾校的一面之词。

可以多问问已经毕业的老学员,了解一下驾校的真实情况,问清楚补考费的具体收费标准,以及包含了多少次练习机会。

对于那些打着“VIP包过班”、“交钱包过”旗号的宣传,更要保持警惕,因为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更大的陷阱。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积极的一面,现在有些城市已经开始试点由政府部门监管的“计时收费”模式,学员按照实际练习的分钟数来支付学费,整个过程公开透明。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切断了驾校通过让学员挂科来牟利的利益链条,让教学回归到服务的本质,这或许才是解决驾培行业乱象的真正出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