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在网上看到过类似“9月1日起,电动车新规定实施,限速25公里的时代要过去了”这样的消息,让人心里一下子充满了期待,觉得以后骑电动车出门终于可以不用再慢吞吞的了。

但是,我们得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实际上,真正影响我们现在骑电动车的核心规定,并不是什么即将到来的新政策,而是早在2019年4月15日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我们平时挂在嘴边的“新国标”。

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有驾

这个标准已经实施好几年了,我们今天遇到的所有关于电动车的困惑和麻烦,根源都在于此。

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新国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本来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给成千上万的车主带来了新的烦恼。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出台这个新国标的出发点是完全正确且值得肯定的。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2019年以前的马路,那时候的电动车市场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乱象丛生。

很多所谓的电动车,外观做得跟摩托车一模一样,重量和体积都很大,速度轻轻松松就能跑到每小时六七十公里,但骑车的人却不需要任何驾驶证,车辆也不用上牌管理。

更关键的是,当时很多车辆的电池质量参差不齐,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导致充电时发生火灾的事故屡见不鲜,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可以说,当时很多在路上飞驰的超标电动车,就像一个个移动的安全风险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下决心进行整治,新国标应运而生,其核心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有驾

新国标用非常明确的技术指标,给市场上的两轮电动车划清了界限。

它规定,能被称为“电动自行车”的,必须同时满足几个硬性条件:最高设计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整车重量包括电池在内,不能超过55公斤;必须安装有脚踏骑行功能;电机的额定功率不能大于400瓦。

符合这些标准的车辆,被定性为非机动车,管理上就和我们熟悉的自行车一样,不需要驾驶证,不需要购买强制保险,应该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

而那些速度超过25公里,但不超过50公里的,被划分为“电动轻便摩托车”;速度超过50公里的,则被划分为“电动摩托车”。

这两类车,因为速度快、动力强,所以被统一纳入了机动车的管理范畴。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购买的是这两类车,那么你就必须像开汽车或者摩托车一样,首先要去考取相应准驾车型(D照或E照)的驾驶证,然后要给车辆办理机动车牌照,并且每年都要购买机动车交强险,上路行驶时也必须走机动车道。

从纸面上看,这个分类管理办法思路非常清晰,慢车走慢道,快车走快道,各行其道,安全责任也划分得很明白。

理论上,这能极大地提升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事实上,自从新国标实施以来,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涉及电动车的交通事故率和火灾事故发生率,确实呈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

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有驾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国标在提升车辆本质安全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它成功的一面。

然而,当这个设计严谨的规定落到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时,一个巨大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这个矛盾让无数购买了合规电动摩托车的车主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这个矛盾的根源,来自于一个历史遗留政策——“禁摩令”。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为了整顿交通秩序、打击飞车抢劫等治安问题,全国有超过两百个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都陆续出台了在市区部分或全部区域内禁止摩托车通行的管理规定。

这个在当时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和合理性的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问题来了。

新国标明确地告诉你,你买的这辆时速超过25公里的电动车,法律身份是“摩托车”。

可你所在城市的“禁摩令”又告诉你,市区里不准“摩托车”上路。

这就形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死循环。

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有驾

一个普通的市民,为了通勤更便捷,去正规商店买了一辆手续齐全、有国家3C认证的电动摩托车。

他遵纪守法,花时间花钱去驾校学习并考取了摩托车驾驶证,也按规定给车子上了牌、买了保险。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和他手里的这辆车都是完全合法的。

可是,当他骑着这辆车准备上路时,却发现自己无路可走。

想走机动车道吧,对不起,交警会依据“禁摩令”处罚你,因为你骑的是摩托车。

那退一步,走非机动车道行不行?

更不行,因为你的车在法律上是机动车,而且速度也远超非机动车道的承受能力,一旦进入,不仅违法,还对骑自行车和合规电动自行车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胁。

就这样,一辆合法生产、合法销售、合法登记的交通工具,在它本应服务的城市里,变成了一个不被任何道路接纳的“流浪儿”。

车主每天出门都提心吊胆,需要像打游击一样规划路线,时刻留意着哪里有交警,哪里是禁行区。

9月1日起电动车新国标实施,限速25公里成历史,车主迎来新选择-有驾

买车时所期望的速度和便利,在现实中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和无尽的烦恼。

这种政策与现实的脱节,不仅让普通老百姓感到困惑和折腾,也对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阻碍。

如今的电动车产业,早已不是过去那个粗放生产的行业了。

特别是以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的电动摩托车领域,技术创新日新月异,许多国产品牌正在努力打造堪比“两轮特斯拉”的智能产品,从续航、操控到人车交互体验,都在向世界顶尖水平看齐。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也是中国制造的一张新名片。

但是,如果厂家投入巨资研发出的优秀产品,因为一个陈旧的“禁摩令”而无法进入最需要它的城市市场,那么这种创新就会失去动力。

政策的配套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最终会卡住整个行业的脖子。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一堵了之”的管理模式,还催生了大量的非法改装行为。

许多人为了绕开限制,选择购买一辆合规的电动自行车,然后再私下找人解除速度限制,让车子“跑得更快”。

这种做法使得车辆的刹车系统、车架强度等安全配置,完全无法匹配其被强行提升的速度,反而制造了更大的安全隐患,与新国标保障安全的初衷背道而驰。

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一套能够与时俱进、更加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而不是让一个好的安全标准和一个过时的城市规定相互冲突,把矛盾和麻烦都留给普通人和企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