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没有躲避,理想汽车又一次主动发布召回公告。这事儿说白了不光是行业里吃瓜那么简单。你想,过去几年,咱们国产品牌在产品质量上总被拎出来黑,说什么低端制造,不靠谱。但今天,看理想这次公告,我真心觉得他们有点硬气。
事情挺直白的——理想mega因为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要召回11411辆车,涉及2024年2月到12月间生产的。这不就是告诉所有同行:我们也敢自揭伤疤,主动面对问题。说实话,单车要花掉大概10万块的料和工时,直接损失估算接近10亿人民币。这数字摆在面前,谁不心疼?但理想选择了扛这个责任,这肯定不是出于赚快钱。
我突然想到点细节——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笔记,理想这次的范围从省份到车型、批次都挺集中。这是不是说明冷却液的问题其实是批次固有缺陷?没细想过,就是感觉这个问题不像短期偶发,更像是耐用度没过关。以我一点点从供应链关系中揣摩的经验,这次召回可能也是他们赶快止损的办法,要不然后续维系的诚意岂不是打折。
之前理想ONE的第一次召回,也不是小事——2020年11月因为前悬架系统球销设计问题。那个时候厂方还试图定义为硬件升级,后来市场监督局硬盘说:你这明显是质量问题,要召回。你这不就挺一样的套路:出事了,偏偏想蒙混过关,但最终还是得硬着头皮认账。唉,这事儿比起其他大厂的主动召回算少见不少,其实挺值得捧场的。
我在和一个销售朋友聊天,他说:你说像宝马、奥迪这些豪华品牌基本就是被动召回,出事以后再说。我心里暗笑:他们也是战一场就得偷偷摸摸,主动点能走多快?国产品牌能主动作为,绝对是件新鲜事。你说,居然还有企业敢躲,不召回还能行?这显然是不成熟的表现了。越大企业的责任感越重要,倒是也让欧美品牌留下的光环没那么耀眼。
理想这次的担当也让我觉得挺奇怪的——他们故意把召回时间范围拉得这么长,是不是有故意放长线钓大鱼的感觉?也许他们在等着更详细的检测数据,或者想给供应链一点缓冲时间。毕竟,要拖延几个月召回,能拖的都拖,烧一辆车的风险会变得更大。
有人问,我的猜测:这些冷却液出问题会不会还跟用料刚性有关?我觉得可能吧,也有可能是新材料没经过充分验证。你知道,车厂用的冷却液和家用冷水差不多,但防腐性能需求高啊,问题出在这里。一句缺陷,就能牵扯出一整套工艺和供应链的软肋。
说来也奇怪,理想够勇敢的,但对于质量问题到底怎么平衡,还真没有弄明白。毕竟,一次召回,可能让品牌声誉受损,也会损失巨额钱财,但不召回?那未来卖车怎么说?这个没事,熬过去显然不靠谱。客户买车最怕就怕隐患变成灾祸。哪怕刚开始无所谓,时间长了,用户的信任一崩塌就难挽回。
我一直在想,消费者面对这些事,心里有气么?我觉得,绝大部分人都嫌麻烦——跑维修、等时间,甚至担心自己车变二手的贬值率。平时开车,我也追求平稳,但遇到这些突发事件,就会觉得:真不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有人还会说:这行业太复杂,不可能每次都‘一刀切’。我同意,但这次理想的主动作为确实比起以前被动等待要靠谱多了。那么问题来了,像理想这样敢揭短的企业,能不能带动国产车的品质提升?
我其实挺想知道:你觉得,咱们国产品牌,要怎么从责任出发,赢得消费者的心?多半还得靠真诚、靠及时回应。虽然题外话,但我觉得——只能用产品质感和售后负责来打打平衡桩。
下一次,如果你遇到质量问题,你会怎么选择?会不会像我一样,有点怕麻烦,还是会勇敢站出来?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