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

2025年9月初,慕尼黑车展现场,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官宣:"CLTC工况续航900km!"话音刚落,台下相机快门声炸成一片——要知道,半年前国产头部品牌还在为"800km续航量产"开庆功会呢。

这波操作把"国产新能源领跑"的话题拽回了起跑线,不少人私下嘀咕:"宝马是要硬刚到底?"

更有人翻出三年前宝马高管"电动车只是过渡"的采访截图,调侃"打脸来得太快"。等等,先别激动。翻开宝马中国官网,真相有点扎心——iX M60的实际续航是640公里,不是900公里。

这个数字是2022年就定下来的,到2023年改款也没变。100.99万元的售价,在国产纯电车已经把800公里续航做到30多万的今天,宝马成绩单,怎么看都有点尴尬。

这场发布会像颗石子扔进湖面,涟漪很快扩散到整个行业:有人查参数,有人拆技术,更多人在问——宝马到底哪来的底气?

国产车企这次真要"反向输出"了?

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有驾

宝马640km续航是真实力还是掉队表现?

翻开2025年的新能源车市场,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宝马iX M60标着640公里续航,卖100.99万;国产阿维塔11纯电版续航760公里,卖33.99万起;蔚来ET9配上150kWh电池包,李斌亲自开车实测跑了1044公里,售价78.8万。这账怎么算都觉得哪里不对劲。

2022年,宝马iX M60刚上市那会儿,640公里续航确实还算体面。那时候国产车型普遍在500-600公里徘徊,能上700公里的屈指可数。

宝马作为传统豪华品牌,拿出成绩,配上M系列的性能调校、3.8秒的百公里加速、619马力的最大功率,在高端市场还能站得住脚。可三年过去了,市场早就变天了。看看2024年的销量数据就知道形势有多严峻。

这一年,国内纯电车型平均续航已经突破680公里,800公里以上的车型虽然占比不到15%,但增速惊人。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换代汉EV,搭载第二代刀片电池,续航奔着1000公里去了,预售价才20万出头。

极氪007的第二代金砖电池,充电10分钟就能补能473公里,起售价20.99万。反观宝马,iX M60从2022年到2025年,续航数字一个字都没变。不是说宝马的技术不行。

实际上,iX M60用的电池管理系统相当先进,能量回收效率高,冬季低温衰减控制得也不错。但问题在于,它用的还是传统的液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卡在260-280Wh/kg区间,是整个行业的瓶颈。

想要突破,要么加大电池包体积,要么等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宝马选了后者,但时间点没卡好。109.5kWh的电池包容量,在2022年算大手笔,可到了2025年,国产车型动不动就是120kWh、150kWh往上走。

蔚来的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60Wh/kg,是全球首款无热失控软包CTP电池。技术代差摆在这儿,640公里对1000公里,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定价策略。100.99万价格,在国产高端市场已经能买到配置拉满的旗舰车型了。蔚来ET9虽然定位行政旗舰,但66万就能用BaaS电池租赁方案拿下,功能配置比iX M60只多不少。

尊界S800增程版,纯电续航400公里、综合续航1333公里,也就30万出头。宝马价格锚定的还是传统BBA的溢价逻辑,可问题是,新能源时代的消费者,越来越不吃这一套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宝马并非不知道市场在变。2024年12月,宝马宣布从2026年开始,宁德时代将为其"新世代"车型架构供应圆柱电池。说明宝马也在积极布局新技术,只是产品落地的速度,确实跟不上国产车企的迭代节奏。

国产品牌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宝马还在按照传统车企的产品周期走,时间差,足够让对手甩开好几个身位。说到底,640公里续航不是技术倒退,而是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

宝马iX M60的尴尬,不在于它做得不够好,而在于对手进步得太快。当国产车企把800公里、1000公里续航当成标配,当固态电池、超快充技术快速落地,640公里就变成了"性价比洼地"。

市场不会等任何人,哪怕你是百年豪华品牌。

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有驾

固态电池真能改写游戏规则吗?

提到电池技术,总绕不开"固态电池"话题。宝马、丰田、大众、比亚迪,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押注这条赛道,因为它被视为突破当前电动车续航瓶颈的终极解决方案。

可到底什么是固态电池?

它真能像外界说的那样"改写行业规则"吗?

先说说电池的基本原理。传统液态锂电池,正负极之间靠液态电解质传导锂离子,方式成熟可靠,但能量密度已经快到天花板了。

目前主流的液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在260-280Wh/kg之间,理论极限也就350Wh/kg左右。想要再往上提,就得换个思路——把液态电解质换成固态的。固态电池分三种: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

半固态保留了20%左右的液态电解质,准固态降到10%以内,全固态则是彻底干掉液体,全部换成固体材料。理论上,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500Wh/kg,续航轻松破1000公里,充电速度还更快,安全性也更高——液体会燃烧,固体不会。

听起来完美得不像话,但现实很骨感。宝马在固态电池领域确实下了血本。

2021年,宝马集团携手福特等合作伙伴,向美国固态电池技术公司Solid Power投资1.3亿美元。按照规划,2022年开展100安时固态电芯测试,2025年推出原型车,2030年实现量产。

时间线卡得很清楚,但问题在于——2030年太远了。这五年时间里,国产车企可不会干等着。国产固态电池的进度,说实话比很多人想象的快。

2025年2月,长安汽车宣布2025年内能实现固态电池功能样车首发,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它们的金钟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直指400Wh/kg,满电续航超过1500公里。

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在自主品牌规模搭载全固态电池,2026年量产。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也在测试400Wh/kg版本。就连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定下了2027年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的目标。

这些时间节点摆出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宝马2030年量产,国产2025-2027年就能上车,中间差了至少三年。

三年在传统汽车行业可能不算什么,但在新能源"快进快出"的赛道上,三年足够让产品迭代两到三代。等宝马的固态电池车型出来,国产可能已经在量产第二代、研发第三代了。固态电池能改写规则吗?

能,但不是现在。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成本和工艺。全固态电池的生产难度极高,固体电解质材料要么导电率不够(氧化物系),要么化学稳定性差(硫化物系)。

界面接触是个大麻坑——固体和固体之间怎么也比不上液体那么"亲密接触",离子传导阻抗大,充电速度就上不去。还有循环寿命,液态电池能做到1.5万次,固态电池目前只有几百次。成本更是硬伤。

液态电池现在的成本在0.2-0.3元/Wh,固态电池因为材料稀有、工艺复杂,成本是液态的好几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公开场合说过,固态电池技术"行业最高水平只到4分(满分10分)",做出了一些样品,搞了一些实验,但离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话从行业老大嘴里说出来,分量可不轻。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宝马押宝全固态,时间线拉到2030年;国产车企走半固态、准固态路线,时间线定在2025-2027年。

谁的策略更合理?

从技术远见看,宝马选的是终极方案,一步到位。但从市场竞争看,国产选的是渐进路线,先用半固态抢占市场,再慢慢过渡到全固态。

两种打法没有对错,只是宝马可能要付出"等待的代价"——等技术成熟那天,市场格局可能早就定型了。

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有驾

国产压力来了?

还是宝马压力更大?

说到竞争压力,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产车企压力大了"。毕竟宝马是百年品牌,技术积累深厚,品牌溢价摆在那儿。但真把数据摆出来仔细琢磨,你会发现事情可能正好反过来——压力更大的,恰恰是宝马这样的传统豪华品牌。

先看续航数据。2024年上市的国产纯电车型里,阿维塔11纯电版760公里、极氪007后驱版688公里、小鹏G6长续航版版702公里,这些车型售价都在25-35万区间。

宝马iX M60的640公里,售价却是100.99万。单看续航里程,宝马已经落后了;再看性价比,差距就更明显了。国产车企用三分之一的价格,做出了更长的续航,配置还更丰富。

技术迭代速度。2024年12月,2025款阿维塔11上市,纯电版续航从上一代的555公里跳到760公里,增幅超过200公里。

迭代速度,传统车企根本跟不上。宝马iX M60从2022年到2025年,续航数字一个字没变,在国产新能源市场简直不可想象。国产品牌的产品周期是12-18个月,宝马还在按照传统的3-5年周期走,时间差足够让对手甩开几条街。

价格战更是宝马的软肋。比亚迪海豹05,起售价7.98万,配置不输15万级别的车型;极氪007,20.99万起,800V超快充、激光雷达、双Orin X芯片全系标配。

国产品牌把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规模效应一旦起来,价格优势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宝马的品牌溢价虽然还在,但面对"配置拉满、价格腰斩"的国产车,溢价空间正在被快速压缩。从用户心态看,变化也很明显。

五年前买电动车,预算50万以上的用户,特斯拉和BBA基本是首选。

但现在呢?

蔚来、理想、问界这些国产高端品牌,在40-80万市场站稳了脚跟。蔚来ET9售价78.8万,配置比宝马iX M60只多不少,还有换电体系加持,长途出行更方便。

用户不再盲目迷信外资品牌,而是更看重实际使用体验和性价比。消费心态的转变,对宝马来说才是最致命的。反过来说,宝马也不是没有优势。

品牌积淀、制造工艺、底盘调校,这些传统强项短期内国产品牌还很难超越。开过宝马的人都知道,那种底盘质感、转向精准度、动力响应,确实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出来的。iX M60的3.8秒百公里加速、M系列的运动基因、宝马一贯的驾驶乐趣,这些依然是它的护城河。

但问题在于,电动车时代的用户关注点变了。以前买车看发动机、看底盘、看操控,现在呢?

续航、充电速度、智能座舱、辅助驾驶,这些新指标占的权重越来越大。宝马在传统领域的优势,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转化效率并不高。就像诺基亚当年手机质量天下第一,按键手感无人能及,可到了智能手机时代,这些优势瞬间就不值钱了。

从销量数据也能看出端倪。2024年,国产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突破36%,纯电车型占比持续上升。

而宝马在华纯电车型的销量增速,远远跟不上市场平均水平。iX系列在中国的月销量基本维持在几百辆的水平,跟国产头部品牌动辄上万的月销量相比,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消费者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了。

竞争到底是鲶鱼效应还是狼来了?

对国产车企来说,宝马这样的对手确实能倒逼技术升级。但对宝马来说,这场竞争的难度要大得多——它需要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适应完全不同的市场节奏和用户需求。

传统汽车巨头的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诺基亚、柯达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宝马能不能在新能源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留给它的时间窗口,确实在快速关闭。

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有驾

网友吵翻了!

这些问题你可能也想知道

宝马640公里对国产800公里话题一出来,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宝马还是那个宝马,国产只是堆电池";有人反驳"续航就是硬指标,少就是少";还有人冷静分析"要看综合表现,不能只看续航一个参数"。

各种观点混战,到底哪些才是真相?

续航到底谁更真?

这是争论最激烈的点。宝马iX M60的640公里是CLTC工况,实际高速续航能打八折到九折,也就是500-580公里左右。

国产车型的800公里同样是CLTC,实际表现也会打折扣。但有个细节很——国产车企这两年在续航标定上越来越实诚了。极氪007号称"反向虚标",CLTC续航430公里,实测高速能跑380公里,缩水比例比宝马还小。

阿维塔11的760公里,车主实测普遍在650公里以上。所以单论续航真实性,现在的国产车并不比合资品牌差。技术差距在哪?

很多人觉得国产车是靠"堆电池"把续航拉上去的,技术含量不高。说法对也不对。早期确实有问题,但现在的国产车企,在电池管理、能量回收、热泵系统、风阻优化上,做得一点不比国际品牌差。

极氪的800V超快充平台、蔚来的150kWh电池包、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些都是硬核科技,不是简单堆料能搞出来的。宝马的优势还在底盘调校、制造工艺、品控标准上,但在三电技术这块,差距已经很小了。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

问题最有意思。看宝马的布局,它在押宝2030年的全固态电池,一旦成功,能量密度、安全性都会上一个台阶。

但问题是时间太长了,这五年里国产车企可不会干等着。长安、上汽、广汽都定了2025-2027年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即便是半固态或准固态,能量密度也能到350-400Wh/kg,足够把续航推到1000公里以上。何况,固态电池只是一个方向,超快充、换电、增程式,这些技术路线都在快速成熟。

宝马把宝押在单一技术路线上,风险其实挺大的。

国产真的能持续领先吗?

是很多人担心的。毕竟传统车企底蕴深厚,研发投入巨大,不可能一直落后。

但也要看到,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变了。以前拼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需要几十年积累的技术;现在拼的是电池、芯片、软件,这些领域传统车企并不占优势。特斯拉用不到20年就颠覆了百年汽车产业,国产车企为什么不能?

何况,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最完整的供应链、最激烈的竞争环境,这些都是巨大的优势。

价格还会继续降吗?

是消费者最关心的。答案是肯定的。电池成本在快速下降,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60万/吨跌到2024年的不到10万/吨。

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电动车成本还会继续降。宝马这样的豪华品牌可能降幅有限,但国产车企的价格战肯定会越打越狠。未来几年,800公里续航可能会成为30万级车型的标配,1000公里续航也会逐步下探到40万以内。

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

充电还是换电?

这也是个热议话题。宝马走的是超快充路线,配合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能做到很快。

国产车企则是两条腿走路——蔚来、吉利押宝换电,比亚迪、小鹏主攻超快充。两种路线各有优劣:换电方便快捷,但基础设施投入大;超快充成本低,但冬天和电池老化后速度会打折扣。未来可能会是并存的局面,用户根据自己的使用场景选择。

智能化差距有多大?

是个容易被忽视但很重要的指标。宝马的iDrive系统确实很成熟,但在智能驾驶、语音交互、OTA升级这些新领域,国产车企明显更激进。

华为的ADS 4.0、小鹏的XNGP、蔚来的NOP+,城市NOA的覆盖率和好用程度,已经超过了绝大部分合资品牌。年轻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块短板如果补不上,宝马在中国市场会越来越被动。

聊一聊宝马新纯电旗舰iX M60,实际续航640公里,难以翻出浪花-有驾

结语:竞争越狠,用户越爽!

宝马iX M60的640公里续航,跟国产车企的800公里甚至1000公里比起来,确实显得有点落伍了。但不是坏事,恰恰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到了什么程度。

以前是"国产带着行业跑",现在变成了"大家一起卷技术"。宝马、奔驰、奥迪这些传统豪强,也不得不拿出真本事来应战。对消费者来说,是最好的时代。

明年逛车展,你不仅能看到800公里续航的车型满地跑,还能摸到900公里、1000公里的新车,价格还一个比一个实惠。技术迭代的速度,配置下放的速度,价格下探的速度,都在刷新纪录。

竞争环境,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

至于压力?

宝马有压力,国产车企同样有压力。宝马压力在于怎么适应新能源时代的市场节奏,怎么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满足中国用户的新需求。

国产车企压力在于怎么把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怎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站稳脚跟。两种压力都是好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2030年,当宝马的全固态电池车型上市,当国产的1500公里续航车型量产,当超快充网络覆盖所有高速公路,当智能驾驶真正做到"上车睡觉、下车到家",回头再看今天这场640公里对800公里的争论,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原来那时候大家还在为这点续航差距吵得不可开交。

技术永远在进步,竞争永远在继续。

宝马能不能扳回一局?

国产能不能持续领先?

答案要留给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谁赢,最大的赢家都是消费者。

你准备好换车了吗?

评论区聊聊,你觉得640公里够用,还是非得800公里以上才安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