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两年聊汽车行业的人,经常会提到一个很“吓人”的数据:某些新势力品牌卖一辆车,亏一辆车。亏多少?有的算账说一辆亏十几万,甚至有媒体直接写标题“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听着确实有点离谱,车不是越卖越赚的生意吗?怎么还能越干越亏?尤其是那些销量还不错的新势力,账上居然是大窟窿。更夸张的是,亏损边卖边扩张,有些企业的研发投入甚至比传统车企还猛,搞得外界都怀疑:是“烧钱游戏”玩上瘾了,还是压根没活路了?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把这些数字拆开看看。先搞明白它到底亏在哪儿,是“账面亏”,还是“真亏得喘不过气”。毕竟,亏损这件事,有时候不一定是坏事,尤其在汽车行业。

---

先捋几个关键的数字。以某些知名的新势力品牌为例,2022年全年营收几十亿,整年净亏却超过百亿。这种对比看着就很不正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都亏成这样了,干嘛还不收手?”别急,我们再看拆分数据:毛利率。也就是卖车的利润水平。如果毛利是负的,那就说明卖一辆亏一辆;如果毛利是正的,那就说明单车赚了点钱,但赚的可能不够覆盖研发、营销这些大头开支。

数据显示,大部分新势力的毛利率其实已经转正了,比如有的能达到10%左右,和传统车企差不多。但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在于,毛利率转正的同时,企业还在大手笔花钱。研发、建厂、营销这些成本一摊上来,利润表立马变红。有人算过账,他们每年花在研发上的钱,占营收的30%-50%,这是传统车企难以想象的。一边赚,一边烧,最后看着像个无底洞。

---

再往下看,行业里其他玩家是不是也这样?其实也差不多,但节奏不同。传统车企,比如丰田、大众,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往往在5%-10%之间。但你别忘了,他们车卖得多啊,基数大,这个比例看着低,实际金额一点不少。而新势力销量基数小,研发投入比例一高,就显得很吓人。再看看特斯拉,刚开始也烧钱烧得厉害,毛利率转正早,但好几年利润表都是亏的。等到销量做起来,成本摊薄,这才缓过劲来。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有没有可能像特斯拉那样熬过去?这就要看两件事:第一,能不能把技术和品牌做出来;第二,能不能挺过这几年“烧钱期”。别看现在亏得多,只要能熬过去,未来未必没机会。特斯拉当年也被骂过“卖一辆亏一辆”,但人家后来靠规模效应和技术溢价翻了盘。而国内的新势力,有些也在学这套路子,只不过,比烧钱,没几个有特斯拉那么长的命。

有用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有驾

---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了:那这些企业是真“乱花钱”,还是有计划地“抓机会”?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得分情况。比如,研发上花大钱,这事儿真不能省。智能化、新能源竞争激烈,技术落后一步,几十亿的投入都可能打水漂。再比如,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前期不烧钱,消费者关注度就下不来。试想一下,现在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有几个是靠“低调”卖出去的?不砸广告、不搞试驾、不铺渠道,车根本没人知道。这些钱看着花得心疼,但不花更难受。

当然,也有“乱花”的情况,比如有些企业盲目扩张,建太多工厂、上太多项目,结果资金链紧张,产品还没落地就先倒下了。还有一些是战略摇摆不定,前脚说要做高端,后脚又开始拼低价,结果两头不讨好。这种情况,就是自己把自己亏死的。

---

所以,最后结论是什么?亏损确实吓人,但并不完全是坏事。只要亏得有章法,亏得有未来,还是能挺过来的。关键是,亏的钱是不是花在刀刃上,是不是有计划、有节奏地追赶目标。看一个企业到底有没有活路,不是看它亏了多少钱,而是看它接下来能不能把亏损控制住、把增长做出来。

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一场持久战。新势力的玩法和传统车企不一样,烧钱是常态,但烧到最后,还是要看谁能跑得更远。如果只是“为了烧而烧”,那确实危险;但如果是“烧给未来”,那就得看它能不能真正兑现承诺。说到底,这些数据看着吓人,拆开看,很多其实都有规律。怕的是,规矩没摸清,就先把自己烧死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