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月销突破七万创历史新高,凭借自研降成本抢占市场份额,理想销量下滑40%急推纯电车型能否逆转颓势令人关注
---
刚过去的10月,新能源车市真是热闹得很。一方面,零跑汽车交付了7.02万台,简直是笑得不行,不仅同比涨了84%,还首次冲上了月销7万台大关。这数据让我想到,零跑这次爆发绝不是瞎折腾的结果,而是踩准了市场节奏。毕竟,15万到20万这个价位段,谁都知道是绞肉场——特斯拉Model3拼降价,吉利和长安的新能源也打得你死我活。零跑在这场拼杀中拿出全域自研,用心刻效率和成本。说真的,我之前翻了下笔记,研发成本压到更低,车型用的成本还比同行低了8到12个百分点。这差距比我预想的还要大一截。
具体到车型,C11和C10这两款,是零跑的王牌。为什么它们能站稳脚跟?我觉得,既解决了智能配置丰富,又没有让钱包吃紧。这两款车核心技术都由自己工厂生产。你可以想象,那不是由供应商提供一堆零件拼装的车,而是自己种菜养家禽——整个链条都自己掌控。一辆车的BOM成本比同行低那么个数,让车里多出点东西都不成问题:多一粒毫米波雷达,升个级的座椅,配置再丰富点,消费者自然用脚投票。
我还特意留了句问号:你们觉得,成本低到还能用颜值 +配置迅速圈粉,这样的厂商会不会太跑偏?毕竟,跑得快不意味着未来稳,低成本还能扑腾多久?这段先按下不表。
零跑的硬核还体现在技术共享上:800V、CTC2.0等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一次到位,全车通用,用个拼盘方式把研发效果最大化。这也让研发费率从13%砍到7%,钱花得更值。这一块说实话,我只想知道:你们觉得,品牌越做越自研,未来会不会变成技术孤岛?我心里还在微微犹豫。
说到出海,零跑也没闲着。今年8月,它在德国的纯电市场单月销量居然超过比亚迪,而且好像还多亏了Stellantis集团帮忙,用2000多家展厅借船出海。传统大厂出海,铺建渠道、装修门店,动辄几百万投入。零跑倒好,只借个平台红利,省了不少钱。是不是觉得,有的品牌还在烧钱怎么?好了,拉回到国内市场——我总觉得,零跑的强势,也让竞争对手压力山大。
才说到这里就想到:零跑在20万以上市场几乎没什么布局,这不就是在明知山有虎,偏偏要走这条险路么?想要稳住这个阵地,得尽快推出更高端的车。否则,一旦技术上的差距被拉大,反而成了瓶颈。想起前几天某个修理工说:这车用的技术太蜂窝了,升级轨迹还得靠外面供应商帮忙。这就像饭店老板,厨艺再厉害,吃调料的原料还得靠别人供货,一旦价格涨了,利润受影响。
(这段先按下不表)---
转头看理想。10月销量3.17万台,比去年同期少了快40%,几乎摔跤在地了。这让我心里有点发紧,因为它原本靠家庭用户和增程技术吃饭,结果,今年一遇到政策变动,增程车行情就像烟花一样,瞬间就掉头向下。上海北京的一线城市,绿牌的门槛提高了,无形中切断了不少需求,别人一句续航快,充电方便,理想的卖点就变得没那么吸引。
我觉得,理想的家庭神车路线本来挺清楚:多配置、大空间、性价比高,打造一个家庭用家的纯电领袖。但市场变了,增程技术的门槛也被人踩破了。这个变天,于是让理想不得不陷入困局。别急着判它失败者。我心里想,理想还能翻身,因为它还有现金,有技术,工厂也够大。那它的硬菜就是未来的纯电阵地——20万到25万的家庭纯电大五座。你看看,低于特斯拉ModelY的价格,把配置还堆得满满,谁还用考虑别家的空调大沙发?我其实没细想过,这定价策略,是否让很多普通家庭都愿意接受。
这不禁让我好奇:你们觉得,谁在未来的家庭纯电市场真能赢?是理想的卖场景,讲生活,还是零跑靠性价比掘金?(这问题先留个悬念。)
理想今年的过渡版2026款,带着80kWh大电池和快充,油箱也还厚着面子留着50L,续航和快充速度都跟纯电车差不多,甚至还给应急充电的功能。这个设计很巧,照顾了那些更惯增程的用户,又试探市场的水温。核心技术,也不全部在靠外人,硬核技术都自己研发,什么800V、智驾芯片,用的都是自己家的菜。心里有个疑问:你们觉得,拚技术的路,会不会变成死胡同?毕竟,技术共享的策略,虽然省钱,但也带来同质化风险。
再猜测:理想会不会借这个纯电入口,推出更多子品牌?就像比亚迪那样,主打高端、年轻、家庭多元需求。这样一来,不同场景的拼图迎刃而解,也能避免陷入单一产品的瓶颈。这也是我一直之前在想的:这个行业,拼的不是卖一款爆品,而是多品牌、多场景、多技术的组合拳。
看汽车行业发展这么快,大家都在拼玩法,我还记得在修理厂听到某老板一句话:你看,现在车一多,给车添油加醋反而更难。谁能真正把技术做到极致,谁就能稳住市场。是不是很有道理?这也是我喜欢看行业变化的原因——每天都像在监控一场看不见的。
你们觉得,将来买车,是靠技术硬核打天下,还是靠服务场景吸引人?我没想过,或者说还得看市场怎么走,但一点可以确定:未来的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生活的载体。
---
【你们觉得,像零跑这样,没品牌光环的厂商,靠自研技术还能走多远?】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