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豪车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被按下了暂停键。曾几何时,二十多万预算落地一辆雷克萨斯、凯迪拉克,既能彰显身份,又能体面开回家。然而,时间转了一圈,如今这些二线豪华品牌正经历着集体失速。上半年的一纸销售成绩单,彻底暴露了现状:雷克萨斯八万多台,销量腰斩;沃尔沃堪堪六万余辆,相比巅峰时期几乎减半。凯迪拉克仅卖出四万多台,同比去年又跌去近两成。至于林肯,更是尴尬得只剩一万五千台,降价促销也无济于事,整个品牌仿佛陷入了泥沼。
放眼市面,现在的二线豪车经销商集体变身“打折狂魔”,恨不得把每辆车都贴上大甩卖的标签。雷克萨斯的“加价传说”已成往事,转而打包送补贴送保养。凯迪拉克CT5直降八万,林肯航海家也干脆腰斩。一线豪车也不甘人后,奔驰C级、宝马3系价格一落再落,裸车价格低至二十五万。一台原价四十万的宝马X3,如今也能在二十八九万把它开回家。消费者心算一笔账:同样的价钱,买BBA还是买“二流”?答案昭然若揭,二线豪车逐渐失去存在感。
这场豪车之殇背后,是新能源品牌“突袭豪门”。问界、小米这些国产新势力,不仅科技配置呼风唤雨,超大屏幕、智能驾驶一应俱全,空间、能耗和用车成本都把传统油车甩在身后。年轻人用脚投票,手里预算未必高,却早已看淡了“豪车”这块牌子。国产新能源成了新宠,而曾经炙手可热的二线豪车,如今成了被压着打的“前浪”。
更扎心的是,二线豪车贬值之快让人眩晕。去年刚提的新车,如今一卖二手,亏空直逼十几万。二手市场无情地“打脸”,经销商坦言,二线品牌的保值率明明就是断崖式下跌。于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买车前会事无巨细地查残值,图个以后出手不至于太难堪。
连锁反应就此发生。4S店日渐凋零,转型成了常态。以往高高在上的豪华店面,如今不得不好意思地摆脱身份,开始推销新能源车。林肯跟风推出电动车,可惜反响平平,销量依旧趴在地板。厂家内部忙着裁员,战略调整说了半天,没有两下子的新打法也难扭乾坤。
消费者的态度也发生了本质转变。曾经二线豪车还有点“身份象征”的光环,但配置一比就尴尬,价格也没优势。越来越多人根本不进4S店,直接网上比价,最后选了一台国产新能源汽车。梦想与现实一场迁徙,“豪华”沦为回忆,“实用”登上舞台。
经销商们对此也只能摊手。降价是唯一招,换量的同时却失去品牌溢价。一旦价格底线被打破,品牌形象也一同坍塌。买车的人成了明白人——低价不代表长久,恶性循环眼见愈演愈烈。
如今,车市就是一场信息时代的“速度与激情”。传统的荣耀与惯性被迅速颠覆,昔日二线豪华品牌变成了“电车时代”的失语者。买车再不是“跟着广告走”,而是翻天覆地算总账,把配置、口碑、未来保值一一对比清楚。没人再惯着豪华头衔;市场优胜劣汰,砍下的不是价格,是虚幻的尊贵感。
所以,二线豪车的尴尬才刚刚上演。谁能想到,前几年的“香饽饽”,如今成了砸在手里的“烫山芋”?消费升级带来的不是盲目追捧,而是务实比拼。当买车这件事从“身份工程”变成精细理财,豪华品牌的舞台也只能拱手让给真正能看懂市场和懂得变革的玩家。明年什么品牌还能存活?谁有胜出的筹码?没人知道。至少有一点确定:车市的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名。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