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会儿在一家摩托经销店见过一位顾客,问我:师傅,这车续航300公里够用不?听说续航越长越好,是不是跑远路就不用怕了?我笑着摇头,其实续航里程这个事,真没那么简单。
说实话,150排量踏板车,油箱一般都在8升以上。拿8升油箱配2.5升百公里油耗来算,满油续航大概300公里左右。你说这个数字看上去挺牛的,但我一直觉得它的现实意义有限。毕竟,300公里跑完人的腿就累了,坐骑再不累,脑子也得歇歇。况且国内大多数地区加油站密集,几公里路一定有家,除非你在西北戈壁滩上单骑,骑了300公里找不到油的概率非常低。
那短途通勤呢?每天通勤三十公里,十天三百公里妥妥用得完,根本不担心续航焦虑。对,这正是我当初没考虑清楚的地方。之前我觉得续航越长越好,后来回头一想,很多骑手根本不用全油箱跑个不停,续航太长多半是摆设,反而会影响设计,比如油箱大了座桶空间就被挤压。有人抱怨,我买踏板不是为了装大油箱,座桶能放下全盔才是王道!我这话可不光是说说,那天跟朋友聊起座桶空间,他说:你想想,一把雨伞、一顶头盔、包,物件多了,空间不够用,早晚麻烦死。这点对于平日上下班族尤为重要。
顺便说说跨骑车,油箱大小也得讲究。比如本田的190SS和老款190TR,油箱容量差了整整5升,分别是15.3升和10.5升。看上去190SS续航更爆炸,但两车定位不同。190TR更偏城市代步,油箱小点,车身灵活;190SS适合偶尔长途骑行,油箱夸张点也合情合理。这就像有人挑鞋,一双运动鞋跑步舒服,一双皮鞋适合上班,没谁能穿皮鞋跑马拉松一样,油箱大小是个妥协的决定,不是越大越好。
我翻了下笔记,这年头125踏板最火,续航200公里左右,我觉得够用了。毕竟125多是近距离代步,跑长途的少,想想也合理。大多日常通勤没必要挂着大油箱,油耗高了保养成本还涨。算那保养费,喷一瓶机油十几块,一共说200块月保养费(体感估算),油箱大了,油耗涨,结果每个月多花的油钱都能买几顿午饭了,挺矛盾。
这个话题让我想到,这续航里程是不是也跟用户心态有关?我前几个月采访一线销售,销售说:买车的力气往往花在数字上,比如续航300不仅对,就是感觉更有安全感,哪怕大多数人根本用不到这么多。也就是说,续航这个参数更多是心理鸡血剂,实际骑行中大家分配时间多是用来规划路线、找停车位,不是跑得多远。
我估计续航焦虑背后还牵扯供应链问题。大油箱多少成本,放在车体设计中有没影响到车架硬度或重量,这些不直接表现出来,但影响确实存在。举个例子来说,油箱容量跟向客户展示的产品形象有点像,你就想象买菜顺手那个手提篮,容量越大拎得越累。供应商自然希望给到大油箱实现卖点,可工程师又要考虑驾控体验、重量分配,得平衡折衷,中间各路环节博弈挺复杂。
这也让我自己有点自嘲,最开始我在写这类内容时,标准答案都是续航越长越好,当时没踩实际泥地,后来才发现,那数据的背后还有不少故事,一台车的好不好不是单看某个零件,也不是看一个参数,比如续航。你说对不对?有点像给摩托加油时听到加油站老板说:你家车加8升油,跑了300公里?这得看车况,有的车百公里油耗能飙到3升。所以别一概而论。
顺带猜测一下——或许未来电动摩托在续航焦虑上还能翻篇?不确定,但我感觉短途出行环境改善,充电桩密度提升,可能会让续航成为伪命题,大家反倒更看重充电便捷性和电池寿命。
我上个月去修理厂,师傅边动手边说:其实只要车没毛病,续航多大影响不大,车主心里不慌,买车舒服了,骑起来顺手才是王道。这句话给我印象挺深。
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天天接触的续航数字,真的反映了实际用车的感受吗?我常常拿手机导航看路线,总感觉路况、交通信号灯的秘笈,才是耗油耗电的真正黑手。至于油箱容量,那就像家里储水桶,水放多是安全感,但生活里用水规律才关键。
这事说了半天,到底续航300公里够不够用?估计得看你骑的路,骑的心情,还有车里到底装着啥。讲真,你平时骑摩托车最担心的是续航,还是车子灵不灵活?我倒是好奇,你怎么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