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事儿值得说一说?你可能会觉得,一个驾考中心落成,不就是方便点、近点嘛,有啥可聊的?但换个角度琢磨,驾考这事直接影响每个家庭出行,年轻人找工作,企业招人,还有咱们一大家子老老少少的安全。这次江宁搞的“一站式通关”、上门服务、再加文明出行倡议,乍一看是技术升级、政务优化,琢磨琢磨,其实背后还有不少东西值得琢磨。
先来看这一站式考试,大白话说就是“大家都能在家门口划拉完驾考这事”。过去你考个本,跑来跑去,不是理论考挤公交,就是实操几百人排队,跟抢白菜似的。尤其是江宁原来的考生,那叫一个累——理论得在江宁混,实操得杀去市区,耗时耗力还花冤枉钱。现在好了,新考场就是家门口,啥考试都能搞定,制证、宣誓一步到位,人性化设计全流程。“考试不再满城跑”,听着普通,其实就是让老百姓少折腾,咱不就是为了这个小目标活着嘛,谁愿意跟考试、窗口、交通翻来覆去较劲儿?
说到底,这种“一站式”模式不光是省事,核心还在公平、公正、公开、高效、便民。技术上科目一用60台电脑,监控遍地;科目二、三用上了卫星定位、传感器,考试不用看考官脸色,机器打分准不少;数据实时上传,成绩马上知道,谁都别想耍赖,谁也别怕被坑。这才是真正把评判权还给了规则和数据,而不是人情或者关系——公平其实就是普通人能把事办得踏踏实实,不求人,不背锅。
咱不说别的,江宁80多万辆车、60多万人在等这事落地。你要是还让他们天南地北找考点,几十公里一趟,成本能不高吗?这一家子要开车出行,得新司机,不光是学生、年轻人,各行各业都得用。这方案落地,直接把这些民生困扰一锅端了,不折腾不挨宰,就是过日子的第一步。别的城市想方便百姓,也该学着点,只要想着“人是不是过得舒服点”,事就能办成。
再说说上门服务这个创新。很多人以为驾考就教练场跑圈,其实很多学生,尤其大学生,实习一忙,回家一跑,哪有时间专门蹲个驾校?企业员工更是不用说,工作一忙,能抽出时间练车不容易。江宁这次把“模拟考试”搬进校园、企业,主动送服务,大白话就是“你忙你的,我把服务送上门”。这跟过去那种“你得自己跑来我这”差太大了。
想想大学生,寒暑假赶着扎堆学车,练车还得跑来跑去,没车没场地心里没底,结果真正考试反而挂了。企业员工也一样,“请假练车”有点奢侈,耽误生产还被领导念叨。现在直接配教练车、考核设备,指导员进门,提前模拟,理论辅导,“绿色通道”预约考试,省心不止一点半点。有场地的企业,还能用自家地方搞练习,没场地的也能按需定制,员工“足不出厂”搞定练车,这才算把“便民”做到胃里去了,真正是用心的实事不是嘴上的口号。
这再看文明出行倡议,你以为只是喊口号吗?其实干过出租、网约车的兄弟们都清楚,那活不容易,坐在车里一天,天气又热,客人又多,脾气暴躁有时候也是情有可原。但问题是,“车是流动名片”,城市形象,全靠司机一张脸。南京号称“博爱之都”,结果有人车里抽烟、不管老人孩子、还有到处插队加塞,这脸丢大了。
江宁公安搞出的“三个一”(提一把、扶一把、撑一把),听着是小事,但对象是每天可能碰到的乘客——尤其是老、弱、病、孕,遇事能帮一把,就是把温度传递出去。能做到“三个点”,什么电话轻一点、环境好一点、搭讪少一点,就是细节上不烦人,乘客心情好,城市形象自然好。真遇到外地客,还能顺脚介绍下本地历史文化特色,这才是“把自己工作变成推广家乡名片”。这要是长期做下去,谁不说“南京服务好、司机贴心”?
说白了,那些“小动作”比大标语实用多了。现在出门坐车,谁希望被冷脸对待?更别说遇事没人管,或者被司机揶揄一句,心情全没了。很多地方管出租、网约车就是罚钱扣分,结果司机口头服从,心里不服气——但你要是真用激励机制,服务好的人加分多,平台派单优先,司机自然愿意学点服务技巧,乘客坐车安全舒心,这才叫双赢。
有的人会问:这搞文明倡议,真能落实吗?别的不说,这回江宁公安连座谈会都开了,“对话—共识—共治”机制上马,不再只靠单向监管,而是平台、司机、政府一起商量怎么干。安全文明驾驶每个月培训,服务表现挂钩评优,鼓励当好人、干好事,比一味罚钱好多了。这种协同治理,无论出租还是网约车,再忙、再累,大家都能有动力维护形象,也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啥?无非三点:考驾照不用瞎折腾、学车能省时间、更坐车能舒服安全。江宁这次三个举措都扑在这些关键点上。考得便捷、学得轻松、服务得贴心,这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落地。
你说这种模式能再提升吗?我觉得还可以。从数据监控、流程精简、服务送上门,到激励机制,甚至公共交通服务都能搞“智能推荐”。比如根据学车、考试、出行高峰自动调度考场、增加临时教练、提供在线模拟。企业和学校,其实还可以跟交警联动,内部组织“安全驾驶小组”,搞教育做服务。真正用技术和管理,把百姓的种种不方便、一点点消灭掉,这才是现代城市管理该做的。
你说,这事有啥难处没有?当然有。看着“一站式”服务背后,是管理精细和技术投入,钱是一个,协调更是一堆。要给考生管理好、企业学生照顾到、出租网约车服务跟上,都是细活。而且,每一步都得听百姓的声音,程序再简单,也得有人真心做事,不只是表面工程。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凡是愿意把“老百姓最在乎的具体问题”盯紧了,管理创新就能走远。
我个人觉得,江宁这次搞的三个举措,就是“让人过日子更省心”的实实在在创新。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而是交通出行的具体体验,谁用谁知道。在未来,技术还能再升级,管理还能再贴心,服务能再细化——但愿所有地方都能比照这经验,别光喊口号,真把每一项“小创新”做成老百姓的“大便利”,这才是城市发展的底色。
结尾,再问一句,真正的文明,是不是体现在每一次出行的温度感?是不是体现在没人为考证发愁、没人为坐车担惊受怕?现代城市不是靠多少高楼大厦、多少科技噱头,而是每个普通人能便利生活,舒心出行。江宁这次的事,专盯这些细节做,不说多么完美,至少路选对了,未来只要再往深里做一点,城市的幸福感,才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