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俄罗斯加征关税和报废税影响,2025年1-9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量较2024年同期下降58%。中国品牌在俄市场份额从2024年高峰接近70%回落至2025年7月的55%,部分头部品牌如奇瑞、吉利销量仍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整体跌幅显著。
销售概况
2025年前9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仅为35.77万辆,同比大幅下滑58%,俄罗斯从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国的位置滑落至第三位,仅次于墨西哥和阿联酋。这一暴跌趋势从年初就已显现:
2025年1-3月:出口12.3万辆,同比下降39%;
1-4月:出口15.5万辆,较2024年同期的30.5万辆锐减15万辆,同比暴跌49.2%;
1-8月:出口27.3万辆,同比下滑55.9%‘
1-9月:累计出口35.77万辆,同比跌幅达58%。
销量暴跌的主要原因
一、政策环境变化,
政策调整导致出口暴跌,俄罗斯政府近年来实施了一系列针对进口汽车的限制性政策。自2025年起大幅上调进口汽车关税(20%-38%)和报废税(涨幅70%-85%),大幅提高中转车辆税费,要求经中亚国家转运至俄罗斯的车辆需补齐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导致中国车企出口量暴跌58% 。
同时加强技术认证要求,导致中国车企清关成本增加、利润空间压缩。例如,单车净利润从2023年的5万元转为亏损。
1、税费大幅提高
2024年10月起,将新进口汽车的报废税率提高70%-85%。发动机排量2-3升的汽车报废税,从130万卢布(约11.4万元人民币)飙升至237万卢布(约20.8万元人民币)。
2025年1月1日起,进口汽车关税系数调整为20%-38%,清关费用最高增加30000卢布。
2、认证要求收紧
2025年7月起,要求所有进口车辆必须通过俄罗斯本土实验室的OTTC认证。
认证周期延长至一年,单车认证成本增加4000美元以上。
3、限制平行进口
部分中国车企通过平行进口渠道向俄罗斯供应旧款或减配车型,损害了品牌形象 。俄罗斯开始封堵通过中亚国家转运车辆的"灰色通道",要求所有进口车按规矩缴纳全额税费。
二、经济环境恶化
俄罗斯经济衰退导致消费信心低迷,为遏制通胀,俄罗斯央行将基准利率长期维持在21%的高位。汽车贷款年化利率飙升至30%左右,严重抑制消费需求。卢布汇率频繁波动,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
三、产品质量与服务问题
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质量和耐用性提出质疑:
1、耐久性不足,常在10-15万公里后出现严重问题;
2、安全测试、焊接工艺和关键零部件质量较差;
3、维修零件短缺、品质参差不齐,导致售后体验差;
4、部分品牌只顾眼前赚钱,不设立本地代表处,缺乏长期规划。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短板
1、政策依赖性强
过度依赖"平行进口"等灰色通道,缺乏应对政策变化的灵活性。
2、本土化不足
未充分适应俄罗斯寒冷气候,部分车型在严冬中表现不佳,如冷启动困难。
3、品牌认知度低:
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质量和耐用性存疑,网络评价平台上差评激增。
4、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用户出现品牌信任问题
近年来,俄罗斯消费者对中国汽车的投诉量激增,主要集中在维修零件短缺,售后服务网点不足等方面问题。
2024年中国车企收到1.2万封投诉信函,78%涉及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问题 。部分车企通过平行进口渠道向俄罗斯供应旧款或减配车型,损害了品牌形象 。
俄媒披露中国汽车存在零件停产、配件不匹配、维修周期长等问题,部分车型5年后难寻配件,严重损害品牌口碑。消费者因售后顾虑转向日系二手车(占俄二手车市场63%)。
国内厂商应对措施
一、调整价格
消化因税费增加导致的成本上升,提供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方案。
二、优化库存管理
减少库存积压(目前超过4-6个月销量),调整出口节奏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三、加强本土化投资:
在俄罗斯建厂,可以提高零配件本地化率。俄罗斯政府承诺50%以上本地化率可享受报废税豁免,政策核心内容为:1、本地化率要求:企业需在俄罗斯本土投资建厂,实现50%以上的本地化率(如零部件、组装等环节在俄完成)。2、豁免期限: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享受六年报废税豁免。
3、适用范围,该政策主要针对乘用车,但未明确涵盖其他类型车辆(如商用车、货车等)。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报废税调整政策独立于本地化豁免,需额外关注。
目前,长城汽车已在俄罗斯图拉州的工厂采用KD组装模式,本地化率达65%以上,已规避高额进口税并享受补贴。
四、提高产品适配性与升级
针对俄罗斯高寒气候,开发定制化技术(如-40℃冷启动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耐久性。
五、完善销售与服务体系
1、建立正规销售渠道,减少对平行进口的依赖。
2、增加售后服务网点,改善用户体验。
六、政策应对与合规
面对挑战,中国汽车厂家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既要应对当前的政策变化和市场波动,也要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服务短板,通过本土化战略和产品升级重新赢得俄罗斯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密切关注俄罗斯政策变化,提前做好合规准备,如OTTC认证。
未来发展趋势
1、本地化生产将成为趋势
俄罗斯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如报废税豁免)鼓励车企在俄建厂,要求本地化率超50% 。目前仅长城汽车在俄建立零部件仓储体系,其他车企如奇瑞、长安主要通过与俄本土车企合作组装 。
2、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宝马、丰田等跨国品牌加速重返俄罗斯,俄罗斯汽车市场正面临市场竞争格局重构。中国车企的性价比优势受到冲击。俄罗斯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较高,德系、日系回归将进一步挤压中国品牌生存空间。
欧美车企正在通过平行进口等方式重返俄罗斯,中国汽车与韩国相比,品牌价格优势缩小(中国车仅比韩车便宜15%),新能源车出口虽同比增长245%,但规模仍较小 。
3、中国车企需与时俱进,调整在俄经营策略
中国车企需从目前的“短期投机”转向“长期深耕”,通过官方经销商网络、中高端市场布局及品牌建设重建消费者信任 。
从市场前景看,尽管出口量下滑,但中国品牌在俄市占率仍保持高位(2025年前5月达58.41%),表明市场基础稳固。若车企能有效应对政策压力、完善服务体系,仍有机会在俄罗斯市场实现长期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