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号那天,我正好看见朋友圈有人转了个视频,主角车牌号竟然是皖K888888,新能源车牌?我脑子里立刻报警了——新能源号牌哪有这么玩的?说实话,这段时间伪造假牌号的新闻不少,但用AI来合成?这还真是新花样。
我给一个老朋友,做阜阳那边车管的打了电话,他说:那肯定是假的,新能源号牌不可能是皖K开头的。阜阳新能源汽车号牌现有开头基本是皖KD或皖KF,这数据我也确认过,样本不算多,但基本没听说有例外。别人一看到皖K888888,本能反应就是假的。朋友说:这号段,已经明确禁用于新车了。我就问:那这‘八个8’放一起,不拿出来震惊一下?他说:纯属作秀,估计想讨个关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条采访纪录不经意就戳中了点:很多车企研发时还会设计一套数字和代码系统,保证车牌和车辆身份真正对应,别看车牌简单,整个供应链里从塑料底板到数字编码,再到纠错芯片,都讲究精准。就像做一道菜,调料分量得精确,失衡了就不是那个味。可AI合成,就像是旁人偷看菜单配方,然后自己乱掺料——外观可能相似,味道完全不对。
我不禁想问,如果这样的虚假信息越盛,车管部门要敲几个警钟才能醒?普通人能一眼识别吗?这技术越来越普及,谁的责任更大?是监管不到位?还是公众应变能力欠缺?说不定,未来的车牌都不靠涂料和贴纸,而是数字水印,连眼睛都识别不了,这是不是一种可能?(这段先按下不表)
阜阳交警已经出来辟谣,批评教育了那个发布皖K888888视频的周某,还责令他删视频。话说回来,他的动机也挺直接,想吸引眼球,我体感这理由也算老套。身边一个修理厂师傅跟我说:唉,这种人就是吃饱了撑的,不知道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态度挺中肯。
跟同价位的别克微蓝相比,新能源牌照规则上也有实操差别。微蓝牌照是严格按照国标生成的,牌照背的数据还能和国家车管库比对,车主换车或过户时很快查清身份。AI合成出来的牌彻底没有后台支撑,查个身份就是查无此人。这就像两个网红,一个是真刀真枪拍摄,一个拿P图软件做假画,表面看着差不多,入了坑照样折腾。
我之前甚至有点大言不惭地说,AI合成差异不大,监管一律就能应对。算了,这话得收回,体感现在监管确实有点滞后,尤其面对这种不莫名其妙的花样。技术进步不是线性提升,人心和制度反而容易落后。这道坎,看起来比我之前想象的麻烦不少。
再说实话,AI合成技术的便捷和门槛低,让全民参与到创作里了。创意无限,但谁又给了这个创意无限的界限呢?网络上各种内容都该标清AI,否则很容易误导。你说这怎么看?大家都会识别这类虚假,但普通人遇到复杂图像不一定能马上断定,对吧?
一会儿说到那皖K888888,我没细想过,这是不是某种暗号或隐晦的信息表达?不确定,小概率猜测。说不定有人就想借车牌拉高曝光度,跟营销还有炒作有那么点关系。你们觉得这种骚操作算不算技术自由走偏了?
回想这事儿,也让我想起不少车企内部研发协调的糟心时刻。供应链信息流像热锅上的蚂蚁,设计变了,零件供应跟不上,生态链各种扯皮,得像打理一个贪吃蛇游戏的蛇身,每一节都要精确配合。对比AI乱出牌,真心觉得车牌这事还得靠传统管理,不能任由创意泛滥成灾,不然将来真是乱套。
操心成本算一算,新能源车牌的制作和后台管理成本大致在几百块钱(估算,样本少),却能保证身份的唯一性和合法性。假车牌弄个AI图合成看似免费,但一旦被查出,法律和社会成本远超制作费。大家觉得,这种短期曝光值当吗?
对了,视频里面那个男的结局算平安,我想如果背后有个干爹撑腰,可能他得烧更大一把火。家底薄弱真是他的福气了。
这整个事儿让我又疑惑了,AI会不会成为下一代的假冒背后推手?监管和普通人怎么拔牙,让技术服务生活,而不是成为扰乱的制造者?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想说的是,车牌不是一串随机数字,它代表着一个独立车辆的身份和城市治理的底线。这些看似小小的码,承载的却是社会信任的基石。你们有没有过因为一张牌照,瞬间信任或怀疑一辆车的经历?这一刻,细看哪怕一块铁皮,也能说明很多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