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个现象:花同样的钱,买新势力电车和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到底哪个更值?这个话题在小米SU7上市后变得更加热烈。
有位车友花22万提了台小米SU7 Max,开了半个月后又借朋友的宝马325Li体验了几天,回来就跟我说了句很直白的话:”差距真的挺明显,但不是你想的那个方向。”
先说说这个价格区间的定位问题。22万左右的小米SU7 Max,对标的其实不应该是入门级的宝马325Li,但偏偏很多人就爱这么比。从产品逻辑上看,小米这套配置放在传统豪华品牌体系里,怎么也得奔着35万去了。
2.78秒的零百加速、21.59万的起售价,雷军这是铁了心要用性价比打穿这个市场。你说这策略激进不激进?市场反应已经给出答案了。
开过这两台车的朋友跟我描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小米SU7的加速体验确实是”电车的天花板”,尤其是中后段加速,宝马325Li那台2.0T根本没法比。但真正让他印象深刻的不是动力,而是整车的静谧性和底盘质感。
”小米在NVH上下的功夫确实到位,高速巡航时车内比325Li还安静。”这点确实打在了很多用户的痒处,毕竟静谧性这东西,是能直接影响日常用车感受的。
智能化配置方面,两台车简直不在一个时代。小米SU7那套车机系统和自动驾驶辅助功能,让宝马的iDrive看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产物。尤其是语音交互和OTA升级能力,这种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但这里有个问题,宝马车主似乎也不太在意这些功能,他们更看重的是那种”开宝马的感觉”。你说这是品牌溢价还是用户习惯?每个人理解不同。
真正的争议点其实在品控和可靠性上。宝马325Li虽然配置相对落后,但那套动力总成和底盘调校的成熟度,确实是小米短期内追不上的。朋友开小米SU7这半个月,遇到过两次软件bug导致的功能异常,虽然重启就能解决,但这种不确定性确实让人心里不踏实。”买新势力就得有当小白鼠的觉悟,这点心理准备还是要有的。”
从使用成本角度看,小米SU7的优势相当明显。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电费比油费便宜之外,保养成本也低了不少。朋友算了笔账,按照一年2万公里的里程,光是能源成本就能省出小一万块。更别说现在很多城市对新能源车的路权优待,这些隐性价值加起来也不少。但前提是你得有稳定的充电条件,这点对很多用户来说还是门槛。
购车决策这事儿,其实更多时候考验的是用户对未来的判断。选小米SU7的人,赌的是智能电动车会成为主流,现在多花的学习成本以后都能赚回来。选宝马325Li的人,看重的是成熟稳定,不想当试验品。两种选择都有道理,关键是你更愿意为哪种价值买单。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朋友最后跟我说:”如果让我重新选一次,我还是会买小米SU7。”问他为什么,他说开惯了电车再开油车,那种动力响应的迟滞感真的很难忍受。而且小米这套智能化体验确实上瘾,用惯了就回不去了。至于品控问题,他觉得随着交付量增加,这些都会逐步改善。
22万这个价位,是选择成熟稳定的传统豪华品牌,还是赌一把新势力的未来?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种选择困难本身就说明了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你觉得在这个转折点上,哪种选择更明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