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我在车厂待了十年,偶尔还会想起那会儿氢能的热度。一台汽车,开出去能连着几公里毫无排放地跑,也很新鲜。在这个行业里,氢能一直像个半成熟的市场幼苗,明明有那么多路在通,结果走得却很慢。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啥我们到现在还没看到真正全面普及的氢能源车?估算一下,全球能量转化为氢气的成本其实挺高的(体感估算:百分之三十到五十之间的效率损失),但是大家都坚持在这个路上试。

我记得去年冬天,跟销售部门的老李聊过,他皱起眉:氢车摆出来挺漂亮,但用过的顾客都说‘麻烦’两个字。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倒不是说质量问题,只是载氢的设备太笨重。这让我想到,曾经试过一辆现代的氢燃料电池车,燃料堆占了后备箱一半空间,体积大到让我觉得像个微型冰箱。你会心疼吧,花钱买辆车,还得为空间买单。那份空间压力,是不是也是限制氢能火起来的一个原因?

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驾

说到对比,别的牌子在做燃料电池时,功率输出和空间利用都更精明些。比如丰田,NEXO那车的燃料堆占面积几乎不大,集中在底盘下,空间利用率极高。其实我们日常能感觉到,汽车里空间的利用,和我们家装修打地基差不多,越用心,空间越多,用得越合理。现代跑车用的燃料堆,是跟布局有关,不然空间会变得奇奇怪怪。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宝马的燃料电池新技术,目标不仅放在缩小上,而且还要提功率。说白了,就是让功率增加得更快,也更能打。去年看到一份资料,是现代汽车的燃料电池组,突破了126马力(94千瓦),如果宝马把功率推到更高,意味着这东西体积还能再变小,效率还要更好。到底能不能做到?我有点存疑,毕竟,好的效果都要经过长时间调试验证。

让我心里不太平的,是技术上的硬伤——比如说,氢气在车内的存储。氢气像个皮筋,拉得越长,越容易断;储存太多,要考虑安全风险,又要克服低温液化难题。这就像你去露营,山里带的食物,越多越方便,但要考虑安全和空间。液态氢需要-253℃保存,显然不适合汽车车载。

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驾

我知道,这么说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论:有人会质疑,氢气那么多虚无缥缈,怎么能真的成大趋势?我想,能持续入局的,既有需求也有技术驱动。丰田计划推出更强的新款FCEV,但问题依然是行业基础设施还没铺开,氢气从工业副产品变成绿色能源,成本高得让人咋舌(估算:绿氢比用煤炭制氢成本高出一倍以上),可基础设施投资也得跟着上。

我也在想,这种能源转型会不会像开汽车一样,慢慢来?要么等技术成熟,要么等待市场自我推动。我觉得,汽车的消费惯其实没那么革命,大家还是更惯充电,总觉得便利——这让我好奇,未来氢能会不会找到个快车道?

那宝马的重启梦想,会不会成为一个助推剂?联想到丰田和现代的范式,宝马是否着重在改良燃料电池,用更轻、更高效的方案?他们说要在2028年前,推出全新的氢燃料车。这个时间跨度,太紧了。我心里有个疑问:技术能真赶得上时间么?又或者这是个喊话,留点悬念。

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驾

我喜欢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觉得电动车那么火,而氢能还像个潜在的明星?这中间,除了基础设施和成本外,明显的,是成熟度上的差距。人们用惯告诉自己,充电方便,快充真的快,氢能要真切地走入家庭,得花多少钱,得多快。

关于供应链,我在心里列个小算术:帮宝马搞氢燃料电池,制造成本大约会比传统燃油车高30%-50%(估算/体感),但如果能带来更高的续航和更快的加注速度,或许还值得。一辆车,氢箱成本、燃料电池堆,以及配套零件,都像在平衡账簿中打算盘。

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驾

这还是个人心问题。飙升时,氢车的吸引力会不会变大?我倒觉得未必,更多还是看基础设施铺得怎么样。你问我,未来会不会像电那么普及?我只能说,氢能的门槛,确实比电池复杂得多——但梦想两个字,谁都懂得藏不住。

反正我对这个行业的看法,像个半满半空的玻璃,既觉得挑战重重,也不失希望。有人会说,燃料电池就是泡沫,但我偏不这么想。毕竟,那个有水的内燃机、还能排放纯水的新型技术,让我觉得科技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这段先按下不表)

宝马重启“氢能梦想”,计划2028年前推出燃料电池汽车,联手丰田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有驾

回头想想,真正的难题,还在于消费者的接受度和未来的配套政策吧。你觉得,既然氢和电都在车里斗?还是说,未来它们会一起和谐共处呢?这个,小细节倒挺好奇,氢气站的那个油站会不会长得像个小超市?这,未来就得靠谁的钱去布局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