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

三天前我刚踏进敦煌的时候,鞋底里还夹着凌晨登机的发票,沙尘里飘着甘肃特色的干燥和静谧。敦煌市边缘,一辆坦克500缓缓驶过玉门关残垣,无声地扮演着“新时代驼队”的角色。谁能想到,这里所有的石块、风沙、壁画色彩,都和一辆汽车的大灯与底盘,在某种神秘的叙事里连上了线。如果你站在玉门关看着车辆远去,脑中浮现的是历史奔涌——还是企业营销?当然,理性点说,两者在这个场景并不是水火不容。

长城汽车的寻根之旅,本质上是一场企业与文化的双向奔赴。在央视的镜头下,张春生副主任、魏建军董事长和李京京主持人语调平淡地聊着“万里精神”,其实现场并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更多的是几个人在风沙间摁着帽子,用力憋住历史沉重感。我们的敦煌,不是博物馆的真空展柜,是真切的地理节点——几千年驼铃声未绝,换成发动机的响声继续回响。万里之长,万里之美,万里之魂,这三个“万里”,每一个都像老式搓衣板上的沟壑,多少代人的汗水揉进去,最后也进了汽车设计师的色板和工程师的工艺流程里。

魏建军在玉门关前讲“寻根”:我们长城和这个地理的长城同名,这不是蹭热点而是补作业。老实说,长城汽车的“长城”,本来也不是简单的商标,多少次被调侃为“蹭文化”,但技术底子不是讲故事能解决的。长城最自豪的不只是名字,更是把发动机、变速箱、电池做到了自主可控,这话听上去像企业宣传,但除了知情人,没几个人会关注这些零件的“自由度”—除非它们坏在高速路旁。七国十地的研发机构,看着像多国部队,其实是工程师的异乡生活跟敦煌的文保队员一样,都有点“边地守城”的经历,只不过一个守壁画,一个守算法,谁都不轻松。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会师,总觉得有点戏剧性,汽车和文化遗产之间的联姻,这现实里未必比壁画修复更容易。

莫高窟里的“万里之美”,如果你专门看过第217窟中的青绿山水,坦克500的“敦煌绿”显然不是澄清的青苔色,而是一种生机里带点守望的悠长——怎么说呢,这种跨时空的取色,其实比跨界营销还难。敦煌的美学以多元著称,像极了厂家的设计团队,开会没人同意谁该做主,直到最后决定用壁画色彩来统一,这种“古为今用”的方式,倒是少了形式主义,多了点向前看的底气。我有时觉得如果美术老师们能参与汽车调色,或许坦克车能直接开成流动的莫高窟,沙漠里的壁画巡展,也算是“无边界文旅”了,当然,这只是冷静的调侃。

说到“守护”,这个词往往让现场变得肃穆——文保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修壁画,治沙人一铲一铲填进沙源树苗,这些沉默的坚守像刑警熬夜审讯一样,外人很难体会其中的无聊和压力。企业想追寻这种坚守,说得容易,做起来基本等同于给公司员工加班找了个精神外包商。产品复刻敦煌之美是一回事,但是否传承了坚守的内核,需要一点时间才看得出来。坦克500再亮眼,也是商品;而敦煌之美,终归还是能够被风沙掩埋、也能被人类守护的某种价值和温度。

长城汽车这次用“万里精神”作为自我画像,说白了,核心有四:探索、自信、坚守、传承。敢闯敢拼、专注长期主义、强调技术自主,这些词久经“用旧”,但在世界汽车格局里,中国车企只有把“底层技术”掌控住,不然环球市场都是一次向外“放羊”。魏建军说“耐得住寂寞”,话糙理不糙,企业的底线和秩序归根结底是生存之道,眼下“卷”得嚣张,不扛住就只能一地鸡毛。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压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理解——“哪点做不好,影响的是中国形象。”听上去有点苦情,其实更像一种职业病:品牌等同于国籍,责任重如土砖。

坦克500用敦煌色、智能座舱撑起了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新名片,这其实也是自信的工具。有人会说,这些多少带点“形式主义”甚至“文创营销”,但产品能不能长期吃香,还是看机械与美学能不能共生。这个时代的车企,无论怎么讲情怀,归根到底还是在技术与审美里找平衡——老实说,谁家生产线上能把敦煌色调调得太美,之后把零部件做崩了,用户体验就像莫高窟被水淹了,都是不忍卒看的悲剧。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企业的自主研发,总归绕不开保就业、保供应链这些硬指标,很多管理层其实不太关心壁画飞天是不是灵动,关心的是零部件采购能不能按时到仓。技术强国的理想总是带点浪漫,但落地时跟搅面条一样,搅多少里面全是实际的柴米油盐。所有激昂的理想,到头来都得和能不能如期交付、能不能稳定盈利挂钩——这些话企业发言人未必爱说,但职场里比比皆是。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说到这,我也得自嘲一句:刑侦写作和企业寻根都喜欢追溯源流,哪怕现场飘着风沙也不影响文案里的“精神谱系”流转得热烈。现实里“精神”的传承有时跟口号一样好用,也未必每次都能落地成钢筋水泥。有的人在玉门关前寻根,有的人在工厂车间等工时,谁是真正的守护者,大致都取决于下班后手机上的工资到账通知。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长城汽车敦煌寻根,谈万里精神,融合文化与技术-有驾

但问题丢在这儿:一家以长城命名的企业,追寻长城精神,复刻敦煌之美,其实很像是一次现实版的“文化自救”——你认为,在技术迭代的未来里,中国品牌能否真的以“万里精神”打动世界,还是最终归于“文化符号上的消费”?坚守与创新,谁才能在风沙和市场中真正站稳?你会怎么选,会怎么想?风继续吹,长城还在,莫高窟的壁画下,新老交替的故事还没完。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