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主开零跑C11跑了4000公里到乌鲁木齐,加油3次花费比同行燃油车少2800块,但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省钱

北京车主开零跑C11跑了4000公里到乌鲁木齐,加油3次花费比同行燃油车少2800块,但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省钱

李先生在服务区给我算了笔账的时候,手里还拿着刚买的馕。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四千公里,加油三次充电十二次,比他同事开的汉兰达少花两千八。但他停顿了几秒说,其实这趟最值的不是这个数。我问是什么,他指了指后座睡着的孩子:“以前跑长途我得死盯着油表,现在纯电模式能跑三百公里,到服务区充电的时候,正好陪孩子吃饭休息。”

这话让我想起上周在浙江赛车场遇见的那位极氪车主。他开着001 FR刷了圈速记录,一分四十一秒多,比特斯拉Model S Plaid快了零点几秒。赛道下来他跟我说,这车四个电机的扭矩控制,每秒能算三万次。我当时没太听懂,后来才明白,这意味着弯道里车轮的动力分配能精确到毫秒级。只是这种性能放在日常通勤里,可能一年也用不上几回。

增程这条路,各家走得都不太一样。零跑那套鲲鹏系统能在三种模式之间自动切换,负十度的环境下电池衰减率比上一代少了四成多。比亚迪夏的DM-p架构更复杂些,四种工作模式,理论上能覆盖更多场景。有位跑318的朋友提过,在高原路段这套系统的动力衰减确实比传统燃油车要少,只是川藏线那种路况,技术参数再好,也得看运气和经验。

智己LS6那套“灵蜥底盘”倒是挺有意思。后轮能双向转十八度,接近五米的车身转弯半径能压到四米半以下。重庆黄桷湾那个立交,开过的人都知道弯有多急。据说这车在那儿的侧倾角比宝马X5少四成,只是这种数据在日常开车里能感知到多少,可能每个人体会不同。

小鹏MONA M03标配的智驾系统,采用了无图导航方案。广州有位车主跟我说,用了之后每周接管次数从五次降到一次,每月违章概率也下来了。这种变化听起来挺实际,只是城市NOA的体验,跟具体路况和交通环境关系很大。深圳那边路况复杂,鸿蒙智行那套激光雷达加视觉融合的方案,在城中村窄路里避让占道车辆的成功率据说还行。

北京车主开零跑C11跑了4000公里到乌鲁木齐,加油3次花费比同行燃油车少2800块,但他说最大的收获不是省钱-有驾

特斯拉的超充网络现在铺得挺开。上海有位车主算过账,用FSD之后每天能省一小时通勤时间,每月超充费用比家用桩多一百二,但这一小时对她来说更值钱。只是这种算法因人而异,有人愿意多花点钱换时间,有人更在意绝对支出。

深蓝S7那套800V架构,十分钟能补四百公里。哈尔滨的车主反馈说,负三十五度启动只要两秒多,空调制热效率提升了四成。这种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对东北用户可能比账面续航数字更重要。星途瑶光C-DM在海南环岛跑出了一千四百多公里,但那边全年气温都在二十度以上,这个成绩放到北方冬天,可能要打个折扣。

别克至境L7开始往智能化上投入了。三十英寸的弧面屏,车机流畅度据说比上一代提升了三成多。传统车企做智能化,节奏相对稳一些,硬件先堆上去,软件慢慢迭代。这种策略稳妥,但能不能跟上节奏,还得看后续更新的频率。

前两天论坛上又有人问,现在买电车还是混动。底下几百条回复,各说各的道理。通勤距离、充电条件、用车习惯,这些因素加起来才能做决定。那位开到乌鲁木齐的李先生临走前跟我说,省下的两千八百块不算多,但这一路十二次充电,每次都能陪孩子好好吃顿饭,这个体验挺难量化的。

技术参数会越来越漂亮,续航数字也会继续往上走。但最后还是得回到那个老问题:开着舒不舒服,符不符合自己的用车节奏。答案可能藏在每次充电时陪孩子吃的那顿饭里,也可能藏在黄桷湾立交那几个连续弯道的车身姿态里。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太一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