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拼销量利润低,电池厂靠技术赚大钱,行业格局变化明显

今年国产车企的业绩大家应该都有听说,但你真要细细琢磨,车企一起赚的钱,居然还没宁德时代一家挣得多。说通俗点,咱们国内卖车的拼死拼活,卷研发、卷宣传、卷价格,把利润摊薄到地上,可最后还是做电池的赚得最多。这事儿怎么看都让人感慨,造车这么费劲,结果“后勤”电池厂乐得合不拢嘴。

先说说行业现状,这两年真的是价格战打得腥风血雨。比亚迪领头一降价,后面吉利、长城、上汽都跟着卷,谁不降谁就被市场淘汰。整个汽车行业现在就像武林大会一样,谁家好像都半只脚在悬崖边上。只要你不跟着降价,不努力提升产品,那销量马上就掉队,利润更别提了。

说起利润,比亚迪还是霸主,是唯一能净利润破百亿的车企,大家都知道它的新能源车卖得风生水起。吉利、长城这些曾经的“老二、老三”,也都能做到60亿级别,看着还不错。但你把所有汽车厂加一块,还不如宁德时代一家做动力电池的净利润。你说,这合理吗?其实也算合理,因为现阶段电池就是新能源车的“心脏”,供应链又极度依赖头部企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几年前大家还觉得新能源车是来钱的买卖,结果一场价格战下来,谁也没赚到钱。不是说大家技术不行,而是整个市场太卷了,毛利空间被不断压缩。一辆车这么多零件、设计、营销,最后实际进账真不多。尤其是新势力,像蔚来、赛力斯、零跑这些,拼技术、拼品牌、拼服务,最后多数实际还是亏钱的。亏得多的几十亿,少的也好几个亿,大家都在硬扛。

蔚来这家当年号称“特斯拉中国版”,结果今年上半年一口气亏了120亿!谁看了不得咂舌,真是有点“烧钱换市场”的劲头。不过市场不给面子就没办法。赛力斯靠跟华为合作稳住阵脚,不然自己也不好过。传统车企里的广汽,过去卖油车的时候还算滋润,现在一下亏掉25个亿。看着都让人心疼。

都说新能源车是未来,可这个未来目前看起来,挣钱不太容易。尤其在国内这么卷的环境下,谁都想抢那点儿利润。大厂们还避险能力强,小厂们只能硬着头皮拼,资金链断裂、产品力被埋没,最后只能被市场淘汰。你说海外企业为啥最近都开始慢下来、有的甚至转回去搞油车?其实他们已经看出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钱没以前燃油车好挣,风险又大,竞争又强。对,他们也怕亏啊。

车企拼销量利润低,电池厂靠技术赚大钱,行业格局变化明显-有驾
车企拼销量利润低,电池厂靠技术赚大钱,行业格局变化明显-有驾

那就奇怪了,为什么做电池比做车赚钱?答案其实很简单,动力电池就相当于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谁掌握了高品质、低成本的电池技术,谁就拿住了行业发展主动权。宁德时代在这块全国第一,乃至全球也是顶尖。所有车企离不开它的供应,要想大规模生产、控制成本,就得靠宁德时代。等于说它垄断了这个行业最核心的利润点,车企你卷吧,电池厂我就稳稳赚钱。

这里面有个悖论,就是大家都觉得造车是高技术产业,有很多环节、门槛高。但实际上你去复盘,汽车厂家收入分散给几十个供应商,售后、渠道、广告、研发、生产,层层分包,利润不断被稀释。而电池就核心那一大坨,你只要技术强、产能大,整个市场都得看你脸色。你降价能影响整个市场,但空间大,因为规模效益、技术壁垒都在你手里,别人很难进入。

车企拼销量利润低,电池厂靠技术赚大钱,行业格局变化明显-有驾

电池厂属于典型的“赢家通吃”,宁德时代、比亚迪电池业务也做得非常牛。但更现实的是,真正的整车企业受制于上游,天天被原材料价格折腾,被电池供应周期制约。这种状况下,大头利润都在上游这几个企业,车企就只能拼销量走量,压低价格换市场。你说,辛辛苦苦造车,还不如造电池专门当“配件王”来钱快。

这些年,大家总以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蛋糕很大,但现在发现谁都想分蛋糕,最后变成薄饼。车企拼命搞新品、搞技术,比亚迪也搞电池、搞刀片电池,但自己做电池还是不如专业头部赚得多。新势力如理想、零跑虽然算是盈利代表,但跟传统大厂相比体量还是太小,利润天花板低。你做电池只要能保持技术领先和大批量供货,整个行业都给你送钱。

那未来车企怎么办?其实最现实的答案,是除了转型,还得找准盈利模式。你不能只靠卷价格,没利润支撑就“高血压”一样跳两下。有的企业试图像特斯拉那样,走品牌高端路线,但国内消费分级太明显,靠单一高端市场很难做大。还有的走多品牌、全渠道,但每个板块都竞争激烈,稍微走错一步就是扎大坑。

新能源行业未来到底怎么走?我觉得有几个方向。一是技术升级,谁能把电池成本压得更低、性能更强,谁就有主动权。二是供应链整合,谁能做到自产自销、不受上游牵制,谁利润层级就高。三是模式创新,例如做能源服务、多元汽车生态打通,像小米、华为这样结合产业链搞生态。最后还是要有用户粘性、品牌力,这样才能在大浪淘沙后留在市场。

电池业务靠技术创新和供应链主导,整车则是跨多个板块整合资源。从长远看,国内新能源车市场肯定还是个“大池塘”,但大家都知道池塘里的鱼就那么多,谁强谁活。宁德时代因为踩准了电池产业升级节点,又靠技术壁垒吃下大市场份额,是“水里最大那条鱼”。车企要想赚钱,不能只靠硬拼价格,也不能等着别人带飞,最终还是要靠差异化和技术创新。

市场环境决定了行业格局。以前觉得造车是“工业皇冠”,现在发现造电池才是真正的“产业珠宝”。电池厂就是汽车行业的“钱袋子”,整车厂只能做“搬运工”,这不是企业不努力,而是行业链条决定了利益分配。未来哪家能成行业掌舵者,还是要看谁能很快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市场节奏。

新能源车发展到今天,大家都努力,但不见得都能赚大钱。车企整合能力、供应链资源、品牌创新、用户体验都很重要,但最核心还是要跟技术一线同步,要有足够资金和耐力熬过市场大潮。电池业务现在是最大获利者,但未来不排除有新技术变革、上下游利益重新分配,到时候市场也许会更加残酷。

总之,谁都想做行业老大,谁都想握住利润,但市场真的是“淘汰赛”,一轮轮折腾下来还留在场上的才算站稳脚跟。车企可以卷,电池厂可以赚,但最终能不能一起赚钱还得看整个行业走向。车企不能单纯做搬运工,电池厂也有压力,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只有创新、稳健,才能把杯子里的水端得稳。

希望车企们都能在血战中找到出路,不只是为了市场而拼命,也能为行业升级和用户体验多做些创新。造车、造电池都不易,但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才是真正的好事。眼下看起来造电池比造车更赚钱,但未来没准风向还会变,谁笑到最后,还是得看谁能顶在技术前沿,把握行业节奏和方向。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