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蔚来又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次不是因为销量暴涨,也不是新车发布,而是一个“看起来很离谱”的数据:2023年二季度,蔚来净亏损超过60亿元人民币。这是个什么概念?按当季交付量算,相当于每卖一辆车亏掉十几万。十几万!要知道,一辆蔚来ES6的起售价也不过30多万。这种亏法,直接让不少人怀疑,这公司是不是有点不太对劲——甚至有人喊出了“蔚来还能撑多久?”的论调。
这听着确实吓人,但等等,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亏损这个事,说白了,它不是账面上的数字那么简单。它背后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甚至有些亏损是车企主动“花出来”的。拆开看,可能就没那么夸张了。今天咱们就借蔚来的例子,把这个“巨亏”的事慢慢拆一拆。
首先,咱得把数字捋顺了。从2023年年初到现在,蔚来的交付量其实并不算差,尤其到了二季度,环比增长了30%。但问题在于,营收增速比交付量慢得多,导致单车收入下滑。这又是为什么?很简单——蔚来的车便宜了。比如,2023年5月,蔚来整体调整了售价,直接下调3万元,还取消了免费换电权益。说白了,就是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先把价格做低,吸引更多消费者。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单车毛利率的大幅下滑。二季度蔚来的毛利率只有负1%,这比之前几乎腰斩的毛利率显然很不妙。
但蔚来的问题不仅在“卖得便宜”,还在“花得太多”。研发费用是个大头,仅二季度就花了37亿,同比增长22%。这绝对称得上是“豪赌式”投入了——因为这个投入短期内是烧钱,但长期可能是能不能站稳脚跟的关键。电车市场竞争激烈,想跑到前面,就得有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所以你看,无论是蔚来的NOP+导航辅助驾驶,还是换电体系,背后都砸了不少钱。研发费高,这事儿看着亏,但其实是车企都绕不开的坑。
同行呢?特斯拉在早期为了搞自动驾驶和电池技术,也是一年烧几十亿美金。小鹏最近推的XNGP(全场景自动驾驶)也是大手笔研发,直接让财报数据“非常难看”。再拉个传统车企看看,比如大众和丰田,他们虽然账面上看着“非常健康”,但别忘了它们的研发费用其实早就沉淀在过去几十年的积累中。对比下来,蔚来这样的新势力,研发费用高到吓人,其实并不算太意外。
那是不是研发高投入就一定是亏损的唯一原因?也不尽然。蔚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开销,就是服务。比如前文提到的换电权益,这其实是一项长期成本。虽然现在换电站已经覆盖了不少城市,但每建一个站成本至少要几百万,加上后续运维成本,长期来看是个不小的负担。再配上蔚来还坚持的“用户运营”体系(比如各种线下活动、车主权益),这些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也会让数据看起来“很吓人”。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这些投入到底值不值?战略层面,这是一个“押未来”的思路。如果换电模式真的成为主流,或者蔚来能通过服务体系打造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那这些钱花得就算值。可如果最后市场认可的还是特斯拉那套充电模式,那这么多年的投入可能就打了水漂。所以说,它的亏损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赔本赚吆喝”,还得看后面几年的市场反馈。
那是不是蔚来真的快不行了?目前来看,还没有到这么悲观的程度。蔚来今年其实还有不少动作,比如新的ES6已经成了销量主力,ET5旅行版也在试图打开家庭用户市场。同时,蔚来的海外布局也在逐步推进。虽然短期内财务数据不好看,但从公司的融资能力和现金储备来看,至少在未来一两年内,蔚来还有足够的“粮草”支撑它继续烧钱。
所以,咱们回头再看那个60亿的巨亏,是不是就没那么吓人了?它确实反映了蔚来目前的压力,但背后也有很多结构性的问题。高研发、高服务投入,这些动作可能让短期财务看起来“血流成河”,但长期来看,很多是为了抢占市场和技术制高点。只不过,这条路能不能走通,得靠时间来检验。
最后一句话总结:看财报数据,不光要看表面,还得看方向。蔚来看着亏得狠,但这其实是新势力车企的“成长成本”。真正要紧的,是它接下来的动作,而不是短期的数字跳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