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车友很羡慕MG品牌,从去年上半年开始 MG Cyberster的俱乐部活动,覆盖全国各地,上周末,又是一群cyberster车主将车开上了赛道。且从上周开始MG7车主门专属的“潮改生活节”也拉开了序幕。熟悉的MG的车迷朋友,可能都知道用户运营鼻祖汽车品牌就是MG。
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回到那个充满挑战与热血的年代,聆听一段关于信仰与坚守的故事——全球MG车迷心中的圣地“Kimber House”是如何诞生的。这段历程里,每一位普通车迷的热爱,铸就了今天的传奇。
1968年,MGCC(MG Car Club)从MG公司独立,但迎接它的并非坦途。母公司利兰集团(BLMC)的战略调整让MG品牌逐渐边缘化,俱乐部在风雨中开启了长达20年的漂泊。
1980年10月22日下午4点,最后一台苔藓绿金属漆的MGB Roadster驶下阿宾顿工厂生产线。工人们将一杯啤酒浇在车头,引擎盖上用粉笔写下“再见,老朋友”。这座从1929年起生产了60年经典车型的灵魂之地,在这一天永远沉寂。
被称为“MG先生”的俱乐部创始人约翰·索恩利(John Thornley)正是此刻卸任主席。他曾带领MG登上世界跑车之巅,却在暮年目睹工厂大门紧闭,含泪写下:“MG不仅是机器,更是无数人的心跳。”
这期间,无数车主用行动守护信仰。像澳大利亚的杰克·威尔逊,他驾驶1956年MG A横穿沙漠参加俱乐部拉力赛,只为证明“老伙计还能战斗”;日本的雅子夫人将亡夫留下的1963年MG B改装成移动咖啡馆,车尾贴着“永远与MG在路上”的誓言。
失去“家”的MGCC举步维艰。1983年,会员数量锐减导致俱乐部核心刊物《SAFETY FAST》从月刊缩水为双月刊,广告收入骤降。同年,波士顿办公室租约到期,俱乐部被迫搬离。时任主席比尔·沃利斯(Bill Wallis)带着团队辗转多地——废弃酒吧、移动板房、甚至汽车公司闲置的培训教室都曾是临时落脚点。1985年4月,他们在斯塔德利(Studley)的两间铁皮移动房里挂起招牌,邮箱沿用阿宾顿的旧地址PO Box 251。比尔说:“这个号码是回家的灯塔。”
中国香港车主陈启泰在此刻站了出来。他组织亚洲车迷将《SAFETY FAST》翻译成中文版,自费印刷后通过船运分发到23个港口城市。“我们要让东方车主知道,MG精神永不熄灭。”他戴着印有MG徽章的船长帽在1986年会员录上写道。
转机出现在1987年。俱乐部提出“10万英镑重返阿宾顿”计划后,房地产经纪、会员杰夫·雷德福(Geoff Radford)发现一处毗邻MG老工厂的房产:约克街11号与12号。这两栋维多利亚风格小楼曾是帕弗洛娃皮革公司(Pavlova Leather Co.)的产业,距离MG传奇车型诞生的车间仅一墙之隔。但正当俱乐部准备行动时,奥斯汀罗孚公司突然提出将斯塔德利的Rookery Cottages作为总部。已患重病的索恩利写信力挺:“要堂堂正正回到阿宾顿,而不是躲进郊外别墅!”最终,会员投票选择坚守初心。
命运却再次考验信仰。1988年,帕弗洛娃公司开价18万英镑,而俱乐部仅凑到8万英镑(6.5万来自全球捐款,1.5万是全部积蓄)。绝望之际,苏格兰分会一位低调会员道格拉斯·米克尔(Douglas Mickel)匿名捐出10万英镑支票,只说了一句:“让MG回家。”
这笔善款背后藏着更动人的故事——米克尔年轻时曾驾驶MG TD带着病危母亲完成环英旅行。母亲临终前将毕生积蓄缝在座椅夹层:“如果有一天MG需要帮助,这就是它的手术费。”支票背面用铅笔写着:“现在,该您继续照顾我的老男孩了。”
1989年11月,俱乐部终于买下约克街房产。推开12号门的那一刻,所有人沉默了——屋顶漏水、墙壁发霉、地板塌陷。但接下来的六个月里,奇迹上演:澳大利亚车迷寄来木材,美国分会捐赠玻璃,300多名会员自愿从世界各地飞来,手持铁锤和油漆刷参与重建。一位75岁的英国老人每天骑行20公里来打扫,他说:“1962年我开着MGB求婚成功,今天我要把青春还给MG。”
巴西双胞胎兄弟保罗与佩德罗的故事尤为特别。他们用MG Midget零件打造了一台发电装置,为施工现场供电三个月。当灯光第一次照亮Kimber House时,兄弟俩在屋顶插上巴西国旗:“从亚马逊雨林到泰晤士河,MG让我们成为家人。”
1990年7月15日,焕然一新的红砖小楼被命名为“Kimber House”,致敬MG之父塞西尔·金伯(Cecil Kimber)。开幕当天,索恩利坐着轮椅抚摸门前的MG八角徽标,泪流满面。如今,这里陈列着1924年首款MG Old Number One的零件、索恩利亲笔签名的赛事头盔,以及全球车主寄来的3000多本日记。每年都有中国、日本、巴西的车队自驾而来,在庭院里埋下刻着名字的铜牌。
2024年,德国车主克拉拉驾驶电动敞篷车Cyberster完成“零排放朝圣之旅”。她在柏林出发时携带的碳中和证书,如今与1955年MGA的油渍维修手册并列展示。“新旧时代的对话,”她指着展柜笑道,“但热爱从未改变。”
这就是MG最珍贵的品牌资产——当劳斯莱斯银魂沉睡在博物馆,当甲壳虫流水线变成历史照片,唯有MG的历史仍在公路上奔腾。俱乐部的存在让传奇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父亲教儿子修理MGB化油器的瞬间,墨西哥女孩将MG徽章纹在手腕的仪式,中国车队穿越丝绸之路抵达阿宾顿的扬尘......这些鲜活的场景,让百年历史像血液一样在一代代车主身体里流淌。
亲爱的朋友们,Kimber House从未被神化。它的砖瓦间写着最朴素的真理:当一家俱乐部甘愿为信仰流浪20年,当一位退休工人愿为陌生人的梦想捐出毕生积蓄,当一个品牌能让不同肤色的人跨越山海紧紧相拥——这便是MG永远年轻的答案。正如门厅墙上索恩利的那句遗言:“我们从未生产过汽车,我们只生产滚烫的人生。”
此刻,无论您驾驶的是经典MGB还是新能源Cyberster,欢迎来到Kimber House。这里的每一粒尘埃都在诉说:你,就是传奇的下一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