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陈震撞车背后:我们都被“智能驾驶”骗了吗?
2025年10月3日下午三点,北京海淀区万寿路和朱各庄路交叉口,一辆挂着京A牌照的劳斯莱斯闪灵,以约80公里的时速闯红灯、逆行,撞上了一辆白色比亚迪网约车。
撞击之猛烈,让比亚迪直接飞出几个车道,砸进绿化带。
车内司机多处骨折,家里两个孩子、四位老人,生活瞬间被撞得支离破碎。
而驾驶劳斯莱斯的,正是拥有千万粉丝的知名车评人陈震。
几天后,交警通报:
陈震全责,不涉酒、不涉毒。
10月18日,陈震接受《法治日报》采访,首次完整还原事故经过。
他说,当时开启了车辆的L2级辅助驾驶功能,自己低头捡东西,没注意前方路况。
前车突然变道,他的车自动提速,闯红灯、逆行,一头撞上对向车辆。整个过程,他几乎没碰方向盘。
这件事迅速引爆网络。不是因为豪车撞了普通车,而是因为一个天天讲汽车、讲驾驶、讲安全的专业车评人,居然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翻了车”。
更讽刺的是,他翻车的原因,恰恰是他过于相信“智能驾驶”。
一、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但很多人真把它当“替身”了
陈震自己承认,他那辆劳斯莱斯闪灵买来主要是“体验顶级豪华电动车”,平时开得少,说明书也没认真看。
他习惯开国产车,觉得国产的“智驾”系统更靠谱。
而这次出事的劳斯莱斯,虽然也有车道保持、自动跟车等功能,但在复杂路口,系统显然没识别出车道变化,也没及时提醒他接管。
问题来了:
既然你不太熟悉这辆车的辅助驾驶能力,为什么还要在城市道路开启它?
更关键的是,为什么在开车时低头捡东西?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人的问题。
现在市面上几乎所有带“智驾”标签的车,官方说法都是“辅助驾驶”,法律上也明确:驾驶人始终是安全第一责任人。
但现实是,很多车主包括一些自诩懂车的人在实际使用中,已经把“辅助”当成了“替代”。
他们觉得,只要开了这个功能,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看看手机、调调空调、甚至吃个包子。
毕竟车自己会跟车、会保持车道,看起来“很聪明”。
可事实是,当前的辅助驾驶系统,连最基本的“红绿灯识别”“车道逻辑判断”都未必可靠。尤其在路口标线混乱、车道数量突变、没有清晰引导的情况下,系统很容易“迷路”。
而一旦系统出错,如果人没在盯,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陈震的事故,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反面案例:人在分心,系统在“瞎开”,两者叠加,直接酿成大祸。
二、我们高估了技术,低估了责任
陈震不是普通人。他是车评人,是《萝卜报告》的创始人,是曾经的“二环十三郎”,是微博千万粉丝的意见领袖。
他过去经常在视频里分析车辆性能、讲解驾驶技巧、提醒安全事项。
很多粉丝把他当作“汽车圈的老师”。
正因如此,他的这次失误才格外刺眼。
一个天天教别人怎么开车的人,自己却在关键时刻犯了新手都该避免的错误:
开车分心、过度依赖系统、对车辆功能认知不清。
更值得深思的是,他事后提到:
“如果开的是我常用的国产车,可能就不会出这事。”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在为劳斯莱斯“开脱”,但其实暴露了一个更普遍的问题:
我们对不同品牌的智能系统,缺乏统一、清晰、可量化的认知标准。
有的车,辅助驾驶确实做得好,能提前预警、主动降速、在复杂场景下及时退出;
有的车,功能看起来差不多,但底层逻辑粗糙,遇到异常情况就“硬刚”。
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这些差异,只能靠口碑、靠宣传、靠试驾时的“感觉”。
而一旦出了事,责任全在驾驶人。车企最多道个歉,系统升级一下,但人命和家庭,没法“升级”。
三、交强险+没三者险?公众人物的风险意识去哪儿了?
除了驾驶行为,陈震的保险选择也引发巨大争议。
早在2023年,他就公开说过,自己所有车只买交强险,理由是“开车规矩、车多、车损险不划算”。
这次出事的劳斯莱斯闪灵,据传也只上了交强险。
交强险能赔多少?
财产损失最多2000元,医疗费用最多1.8万元。
而这次事故,光是对方网约车司机的医疗费、误工费、车辆损失,加上劳斯莱斯自己的维修费,预估超百万,总损失很可能超过150万元。
这意味着,超出交强险的部分,全部要陈震自掏腰包。
作为一个年收入可观的公众人物,他居然没给自己留足风险缓冲?
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更是对他人安全的漠视。
试想,如果被撞的司机没有网约车平台的司乘保险,如果陈震真的赔不起,一个普通家庭可能就此陷入绝境。
幸运的是,对方有保险,陈震也有能力承担。
但这种“侥幸”,不该成为常态。
真正的安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不撞车”,更是制度层面的“撞了也能兜住”。
四、别让“智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
事故发生后,网上一度出现各种猜测:
是不是劳斯莱斯系统故障?
是不是道路设计有问题?
是不是对方也有责任?
陈震一开始也强调“以EDR数据为准”,似乎想用技术数据来“自证清白”。
但很快,他转变态度,多次公开道歉,承认全责,并表示会全力配合赔偿。
这种转变值得肯定。但更值得所有人记住的是他后来那句话:
“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这句话不该只是事故后的补救,而应是每次上车前的自我提醒。
今天,车企在拼命宣传“高阶智驾”“无图方案”“城市NOA”,消费者也在热烈追捧。
但技术再先进,它也只是工具。
方向盘后面那个活生生的人,才是决定安全与否的关键。
你可以用辅助驾驶减轻疲劳,但不能用它代替注意力;
你可以信任系统在高速上跟车,但不能指望它在复杂路口“自己找路”;
你可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但不能把风险全部甩给机器。
五、从陈震事故中,普通人该学到什么?
第一,别迷信“智能”。
再贵的车、再 新的技术,都有局限。
尤其是城市道路,路况千变万化,辅助驾驶远未到“放手”阶段。
第二,开车时,手可以松,眼不能离,心更不能走。捡东西、看手机、和乘客激烈聊天,这些看似小事,都可能酿成大祸。
第三,保险不是“浪费钱”,而是对他人和自己的基本尊重。三者险、车损险、驾乘险,该买就买。省下的保费,可能远不够一次事故的代价。
第四,公众人物更应谨言慎行。你的一言一行会被放大,你的失误不仅影响自己,还可能误导粉丝。专业人设不是光环,而是责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
一辆劳斯莱斯闪灵,售价几百万,内饰奢华、静谧如图书馆、加速如丝般顺滑。但这些,在80公里时速撞向对向车道的那一刻,毫无意义。真正体现“豪华”的,不是车标,而是驾驶者对生命的敬畏。
陈震这次撞的,不只是车,更是很多人对“智能驾驶”的盲目信任。希望这次事故能成为一个警钟:技术可以辅助我们,但永远不能替代我们思考、判断和负责。
开车,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交给系统”的事。方向盘后面,永远需要一双清醒的眼睛,和一颗敬畏的心。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