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走入千家万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围绕着汽车的各种说法和经验也随之流传开来。
在亲友聚会或是与同事闲聊时,总能听到一些关于用车、养车的“金玉良言”。
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并且由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口中说出,更增添了几分可信度。
然而,汽车技术在飞速发展,很多过去适用的经验,在今天看来可能已经不再准确,甚至是一些长期存在的误解。
这些观念不仅可能影响我们的购车决策,还可能在日常使用中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一个流传极广的观点就是通过敲击车身钢板来判断车辆的安全性。
很多人在选车时,会习惯性地用手按一按、敲一敲车门或者翼子板,如果声音沉闷厚重,就会认为这辆车“用料足”,结实耐撞;如果声音清脆,感觉钢板较薄,便会下意识地给这辆车贴上“不安全”的标签。
这种判断方式非常直观,也符合人们“越厚越坚固”的朴素认知。
但实际上,现代汽车的安全性与车身覆盖件的厚薄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车辆在发生碰撞时,能否最大程度地保护车内乘员,依靠的是一个精密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的钢板厚度。
决定车辆被动安全性能的核心,是隐藏在车身覆盖件之下的车身框架结构。
汽车工程师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大量的实际碰撞测试,设计出了一种被称为“笼式车身”的结构。
这个结构就像一个坚固的笼子,由A柱、B柱、车顶横梁以及底盘等部分采用超高强度的钢材焊接而成,其目的是在车辆受到猛烈撞击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驾驶舱的完整性,为车内人员提供充足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车头和车尾部分则被设计为“溃缩吸能区”。
这些区域的结构相对“柔软”,会在碰撞的瞬间发生有秩序的褶皱和变形,通过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吸收和分散巨大的冲击能量,防止其直接传递到驾驶舱。
因此,一个科学的安全设计理念是“该硬的地方足够硬,该软的地方能够软”。
车门的钢板,主要功能是隔音、隔热和造型,它在整个安全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远不如车身框架重要。
我们看到的一些权威碰撞测试机构,如国内的C-NCAP或国际上的IIHS,它们评价一辆车是否安全,看的正是车辆在碰撞后A柱是否弯折、驾驶舱侵入量有多大等关键指标,而从不会去测量车身钢板的厚度。
与安全性相关的另一个常见观念是,车子越重,在高速行驶时就越稳定,不容易“发飘”。
这个说法同样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在我们的经验里,更重的物体通常更难被移动。
因此,许多消费者在选择车辆时,会倾向于选择吨位更重的车型,认为这样能带来更强的行驶安全感。
然而,车辆的高速稳定性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重量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并非是决定性的因素。
真正决定一辆车高速稳定性的,是底盘的调校水平、车辆的重心高度以及空气动力学设计。
专业的底盘调校能够让车辆的悬挂系统在高速行驶时有效地过滤掉路面的细碎颠簸,同时在遇到起伏或侧风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车轮始终能紧贴地面,给予驾驶者充足的信心。
车辆的重心高度也至关重要,重心越低,车辆在高速变道或过弯时产生的侧倾就越小,行驶姿态也就越稳定。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重量并不大的轿车或跑车,其高速稳定性反而优于许多又高又重的SUV。
此外,当车速提升后,空气对车辆的影响会变得非常显著。
优秀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可以通过优化车身线条,引导气流平顺地通过车身,并利用气流在车身上下表面产生的压力差,形成一股将车辆往下压的“下压力”,从而提升车辆的抓地力和稳定性。
如今,汽车制造业的主流趋势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实现“轻量化”,通过使用铝合金等更轻的材料来降低车身重量,以达到降低油耗、提升加速性能和操控灵活性的目的。
在日常驾驶习惯方面,也流传着一些看似保护车辆的“小技巧”。
比如,“方向盘不能打死,否则会损坏助力泵”这条建议,几乎是每一位从驾校出来的新手司机都听说过的“铁律”。
因此,很多人在侧方停车或掉头时,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将方向盘转到极限位置,这无疑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和时间。
这个说法的起源,要追溯到早期的机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在过去,如果长时间将方向盘打死,确实会使液压助力系统内的油压持续处于高负荷状态,可能对助力泵和管路造成一定的损害。
但是,这项技术早已更新换代。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家用汽车都采用了电子助力转向系统(EPS),这套系统由电动机提供转向辅助力,完全不存在液压泵,因此也就不存在“打死方向盘会憋坏泵”的问题。
即便是少数仍在使用液压助力的车型,其系统内部也设计了溢流阀等保护装置。
当方向盘打死,系统压力过高时,溢流阀会自动开启泄压,保护系统安全。
我们偶尔听到的“滋滋”声,正是溢流阀在正常工作的声音。
当然,任何机械部件都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极限工况,所以不建议驾驶者在方向盘打死的状况下持续用力超过十秒钟,但在正常的停车、掉头过程中短暂地将方向盘打到底,是完全在车辆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的,并不会对车辆造成损害。
最后,还有一个在节油技巧中经常被提及的说法,那就是“油箱只加半箱油会更省油”。
其逻辑是,加满油会增加车身重量,而车重是影响油耗的因素之一,因此减少载油量就能降低油耗。
从物理学原理上看,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如果放到实际用车场景中去计算,就会发现这种做法的意义微乎其微,甚至得不偿失。
以一个容量为50升的油箱为例,加满一箱汽油的重量大约是35公斤,半箱油则能减轻约17.5公斤的重量。
对于一辆总重1.5吨的汽车来说,这17.5公斤的减重,仅占总重量的百分之一多一点。
这点重量差异所能带来的节油效果,在百公里油耗上可能连0.1升都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节省,车主需要更频繁地前往加油站,这不仅消耗了额外的时间和往返路程的燃油,还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汽车的燃油泵是安装在油箱内的,它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需要依靠周围的燃油来进行冷却和润滑。
如果油箱长期处于低油位,燃油泵就容易因为散热不良而过热,从而缩短其使用寿命。
更换一个燃油泵的费用,远比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下来的油钱要高得多。
因此,一个更合理且对车辆更有益的做法是,在油量剩余四分之一左右时,就及时将油箱加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