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小鹏汽车正式推出了鲲鹏超级增程技术。这东西一出来,算是猛炮,直接把增程市场的火药味给炒得更烈了。新技术首发在X9上面,预售价格35万起,续航达到惊人的1602公里。对,1602公里!这个数字,真别小觑,纯电续航能直接满足大部分家庭日常需求,长途啥的基本无压力。
你知道的,传统增程车的问题挺多的。电池小,充电慢,出门都得算算时间安排。之前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充电等得心烦,续航像蚊子一样短。其实细细想,要提高续航,最底层还是得靠电池容量和充电速度的提升,技术瓶颈在那啊。这次小鹏直接给出双线打法,63.3kWh电池配合60L油箱,解决了既能搞定城市通勤,又能跑长途的痛点。
我刚才翻了翻小鹏官方数据,452公里纯电续航在市场里也算高了,至少同价位里见过的车,没这么干脆说能当纯电车开。这是个概念上的突破。你知道的,大部分家庭如果只考虑日常,纯电续航在300-400公里已经足够用,但要兼顾周末的长途出行,那就得跑两趟充电桩,麻烦事儿一堆。
至于充电,5C快充能在12分钟补能到70%,这个比我以前用过的某些快充还快一点。有家里装了充电桩的觉得还行,用公共快充就更方便。其实用户的心里也很明白,无非就是希望出行更自由,不被续航焦虑绑架,特别是对有郊区、乡村出行需求的家庭。比起那些充电慢、续航短的竞品,要不要加快技术升级步伐?我觉得绝对是前提,否则不赶紧改,迟早被市场边缘化。
小鹏这次还没有忘记家用车最基本的配置。双腔空气悬架,后轮转向……这些听起来像高端配件,但对于空间利用率,确实有很大帮助。我还翻了个相册,发现车内空间布局挺巧,三排座椅电动折叠后能变成露营大床。嘿,这点从使用场景来看真实用,出门露营、带孩子、长途旅游都很有意思。空间利用率达到了95.8%,说明设计真的考虑周到。
你会不会问,价格怎么样?35万起,反应在配置和续航上,算是良心价?不一定,毕竟车的制造成本和研发投入不低。现在市场上那些价格20万左右的增程车,续航最高也就一千公里左右,而且充电时间也没法像小鹏那样极致。再加上,有一些竞争对手也开始跟进提升续航,谁会胜出?我猜,未来得靠实用性和配置双轮驱动。
但说实话,有点我不太安的感觉。说白了,技术革新总带着风头——让人觉得哇,好牛。但,市场里真的每个人都能接受突破这点,还是得看真打动用户的场景。比如那个女司机朋友,她开了几次增程车,说充个电比等快充还麻烦,她更看重是不是开着省心省劲。难怪我觉得,想让家庭用户安心,续航、快充之外,还得考虑车的耐用性和维护成本。
这让我思考,增程车的未来可能会走向什么?一方面,技术越改越成熟,能把续航做得更长,充电更快。另一方面,用户使用惯也在变,他们会不会渐渐嫌麻烦多?我觉得可能是麻烦还是得解决,否则好用也就成了别人的噱头。
对了,一个突然想到的问题,这种补能方式,会不会导致油耗偏高,或者维修成本高?没细想过,倒是不少人担心油箱会不会多占空间,其实我猜它的空间利用率还算不错。这点看感觉像你增强续航,空间得牺牲点,但小鹏通过集成设计,最后空间效果还可以。
家用车的核心还是用得顺手。就像那个销售曾告诉我,他的客户喜欢车型内饰空间大,跑长途无压力,但更在意实际用车体验——这点我觉得没差多少,能用实际的细节打动人,就多一层市场护城河。未来竞争会不会变得更激烈?估计会吧。
我还真想问,大家觉得1600公里续航是不是坐实了? 不太确定,因为大部分官方数据都带点理想状态。实际路况可能才70-80%的效率,估算一下,百公里成本可能在0.3元到0.4元之间。家庭出行算一算,也不过每个周末开个两三百公里,油和电都花不了多少钱。还是你能不能真用得到?这个,留给时间去检验。
反正我觉得,小鹏这次玩出新天地,把增程技术提升到新高度。他们是不是也在想,布局还是在抢市场?大概是后者吧。至少对我来说,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未来车里还能不能用车机系统像手机一样定制?还是得挂几块屏幕才能满足体验?
我对家庭出行的想象再丰富点。假如你带娃去郊游,孩子在后座玩着平板,前面爸妈喝着咖啡,车里空间宽敞平静。这样的场景,看起来很家常,但背后靠的就是科技能不能真落地,让日子变得更便捷。
怎么样,下一步你们觉得增程车会走向何方?是不是真正的终极解决方案,还是说只是个过渡时间的临时方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