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炸出了不少讨论:某家新势力电动车企,半年亏了超过50亿!50亿,这是什么概念?平均一天亏掉两三千万。你可能听说过新势力车企“烧钱”这回事,但看到这个数字,还是难免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赔得比卖得还多,这公司还能活多久?
别急,先别急着下结论。我们一步步拆开来看。
先看表面——亏损的根源,主要在两个维度:销量和成本。销量呢,肯定不是顶尖水平,但也没那么寒碜。这家公司半年卖了将近4万台车,单车均价30万左右,营收大概是120亿。这个收入不算小了,比起一些传统车企的个别品牌,还能高一头。但问题是,卖出去的车,单台还不够抵消成本。也就是说,每卖一辆车公司还要倒贴钱。
那贴钱是怎么贴的?拆毛利看一下。传统车企,卖一辆车的毛利率一般在10%-20%之间。高端品牌可能更高,比如奔驰、宝马,能到20%-25%。新势力里,特斯拉更夸张,毛利率一度超过30%。但这家车企呢?毛利率是负的——亏了3%。这就不只是“挣得少”的问题了,而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所以看起来好像就一个死循环:车卖得多了,亏损也跟着放大。
那这样的毛利率,问题出在哪?是硬件成本高,还是定价低?其实都有。新势力电动车企的共性是规模效应没起来,供应链成本压不下来。一颗电池、一台电机,成本都摆在那儿;再加上智能化硬件,比如激光雷达、算力芯片,这些东西价格不便宜,量产阶段还没办法摊薄成本。而这家车企偏偏对配置“贼大方”,入门产品的堆料直接对标百万级豪车。有网友调侃:买车的钱不够堆料的钱,这不亏才怪。
再看研发。光看亏损数字容易一惊一乍,但如果你把研发投入单拎出来,会发现这家车企花了比别人更多的钱在技术上。半年研发投入40亿,占营收的三分之一!这比例几乎是特斯拉的两倍,传统车企就更不用说了,大部分车企研发投入占比在5%-10%之间。换句话说,这家公司一边在产品上堆料,一边在技术上猛砸钱,这种“舍命狂奔”的打法,短期内必然亏损。
那是不是只有它这么玩?也不是。看看同行,新势力车企大多逃不出这个逻辑——前期高投入、后期看回报。比如蔚来、理想、小鹏,刚起步的时候,也都是巨亏。造车不像互联网,做个App成本低得多,用户规模上来后基本就躺着赚;它是一个“重资产”行业,前期投入的每一分钱都砸在实物上:工厂、供应链、研发、销售网络。这些东西短期内不见效,但不投又不行。
但为什么有些新势力,比如特斯拉,能越过亏损泥潭?简单来说,三点:量上来了,品牌溢价起来了,成本降下来了。特斯拉花了差不多十年,才从亏损走到盈利。而国内的新势力,才起步几年,离“收获期”还有一段距离。
有人会问,那传统车企是不是压力没这么大?其实也不全是。传统车企也在经历转型阵痛。燃油车的利润率一直是它们的“金库”,现在新能源化的潮流下,这部分利润在迅速萎缩。与此同时,它们也需要在研发上砸钱,跟上智能化、电动化的节奏。所以,别看传统车企财报上有利润,但新能源业务单拎出来,基本都在亏。
再说外资品牌。BBA这些豪华品牌,确实比新势力有底气。它们靠燃油车赚得盆满钵满,电动车可以慢慢铺。但它们的挑战也不小:新能源市场里,传统豪华光环不再那么好使,大部分外资品牌的电动车销量和口碑,都很难跟国内新势力竞争。换句话说,它们也有自己的难关,只不过没那么“显眼”罢了。
所以回到这家亏损50亿的车企,它到底在干嘛?是在乱花钱,还是在下一盘大棋?从现状来看,更像是后者。40亿研发投入不是白砸的,它押注的是未来的技术壁垒——比如更高阶的智能驾驶、更高效的电驱系统。这些东西短期内不赚钱,但如果技术成功,可能是它摆脱亏损的突破口。
当然,你也不能完全乐观。大投入、大亏损的模式,本质上是“赌未来”。研发能不能出成果,市场能不能接受这些成果,都是未知数。而且新势力车企普遍面临一个问题:融资能力在逐渐减弱。早几年资本市场对新能源造车很“热”,谁都想投点钱,赌一个未来赢家;但现在大家冷静了,亏损数字摆在那儿,谁都想问一句:你到底能不能活下去?
所以,这事表面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就发现:吓人是吓人,逻辑还是清楚的。新势力造车的亏损期是必经阶段,没那么容易绕过去。就像爬坡,前半段路陡得让人喘不过气,但如果能熬过去,坡顶就是风口。
最后,这家公司未来能不能熬过亏损期,还得看两点:一是技术能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差异化竞争力;二是市场对它的信心能不能撑得住。如果资本不看好,资金链断掉,那就真的是死路一条了。但如果它能撑住,把“烧钱”变成“赚钱”,那现在看着“吓人”的数字,几年后可能会被翻篇当成笑谈。
所以,别只盯着这50亿亏损,看它接下来要怎么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