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复杂地形上跑一辆能稳得住的车,背后其实藏着不少科学门道。”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引领性团体标准发布会上,“乘用车越野性能评级方法”正式发布。当时的会场,座无虚席,喝水翻页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主持人刚一开口讲完前两句,大屏幕上显示的“聚生态之力 筑越野未来”主题就让人忍不住期待起来。
这个标准究竟有什么特别?在越野车领域,其填补了国内一个长期空白。一开始大家对越野车的性能评估都是各说各话,一家车企有一家标准,消费者买车的时候难免摸不着头脑。这个新标准一出,等于有了“标尺”,不仅方便车企推出实用好车,也让普通消费者挑选越野车时能有实在的依据。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陆丽俐说,随着大家对于自驾游这种越野出行越来越上心,统一的越野性能评级体系是时候登场了。“懂行的都清楚,国内越野领域缺少标准。农家乐去多了也想去山野间走走,但越野不只有‘不怕坑’那么简单。”陆丽俐在致辞中强调,这个标准可不仅仅是基础规范,它是专门为多样化场景和需求设计出来的。达安中心副总经理王希诚也补充道,“这次的标准不止是对业内的技术升级,同时更像是拉起一根行业‘准绳’,让各方有了协同共识,才能让整个领域走得更稳。”
大咖集体打call,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明的发言和现场调研特别引人注目。他聊到,制定这样一个评级标准,不单是提供技术支持这么简单,更是让我国的越野科学技术,向国际标准看齐。说到越野性能的标准化,毛院士还忍不住提到它对国家实验室、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巨大连接作用,“真的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好事。”
会场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止有这个团体标准,还包括“越野出行指南针”倡议的隆重启动。讲到这里也许有人好奇,名字听着高大上,那它究竟是干嘛的?就是大家凑一块儿商量怎么更科学地玩越野。达安中心又出了个新招,把这事提上议程,想搞一个“人、车和自然环境匹配评估模型”,用科学指导用户怎么选车、挑路线,还给车企搭建开发产品的参考框架,就好比是大行业的“攻略”一样。
启动仪式那天气氛特别热闹,像北汽、长城汽车,还有比亚迪这种行业里耳熟能详的大头车企,还有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中国安全产业协会等等学术支持单位——一群大咖轮流上场,各个笑意满满地聊自己能为这项事情带来什么。印象最深的一位是石计红,北汽研究总院的技术专家。他提到,越野生态的发展离不开关键标准指引,而我们未来如果想做得更好,从车辆评估到选场地,标准化的体系搭建至关重要。
后面的主题报告部分就更是深入探讨了很多专业知识,但即使你不是圈内人听到这些,估计也会觉得豁然开朗起来。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的陈轶杰讲了一场《越野学》分享,试着把越野性能研究从“老司机手感”推动到“科学桥梁”。他讲的那些地形动力学原理,听完才发现原来,一辆能够“去野”的车背后,有这么多复杂的技术打底。
而《越玩越野》杂志主编肖晗,倒是从另一个方向切入了。他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说到越野车市场如何随着用户喜好慢慢变迁。比如他提到,不同用户在选车时关注的点完全不一样,有些图能装大行李箱,有些看重爬坡体验。他边说边翻出了过去大家对越野性能的某些错误认知,也是板上钉钉地确认了这份标准的必要性。
最后的圆桌对话更像是一群人围坐着头脑风暴。不同车企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研究所里干技术活儿的大牛,还有长期扎根探险领域的专家,全都围绕着五花八门的 越野车话题聊开了。比如那个刀锋中国越野俱乐部的主理人李晓鸣,提到“场景演变”时,特别提到有些合作的场地上山路到冬天就成了泥坡,车轮打滑的事儿比比皆是。他从用户需求和实际体验说到一些场景的“反常识点”,后面还跟一位产品经理就安全升级聊得火热。
这场发布会的亮点不少,不仅填补了越野性能评级方法的行业空白,推动了越野车领域的技术升级,还通过“越野出行指南针”倡议,拉动了各方力量共同搭建越野生态。这下次找越野车时,可能不用靠口碑听来听去了。从线上“指南针”到线下科学评估,都能有据可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技术到体验都全程护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