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一个寻常早晨,财报发布现场。
投影幕亮起,小鹏汽车的第三季度数据躺在屏幕上,像尸检报告一样冷静。
台下的财经记者们捏着笔,表情各异,有的像刚刚查到自己股票涨停,有的像刚刚接到法院传票。
空气里有点紧张,却没人惊叫。
“11.6万辆,营收203.8亿,亏损缩至3.8亿。”数据一行一行落下,仿佛一场精密的手术,血管被剥离,神经被挑断,但病人还活着,甚至看起来越来越健康。
如果你是当事人,会不会在这数字面前心跳加速?
或者,只是冷冷地扫一眼,心想:这个季度终于没死透,下一季度还能再赌一把?
其实,数据不会骗人——它也不会安慰谁。
交付量刷新纪录,亏损缩小,财报“亮眼”,但在资本市场,亮眼是一种短暂的幻觉,像法医照亮尸体的探照灯,真正的生死分界,往往藏在细节里。
把整个事件剖开来看,故事其实不复杂,却值得一层层去解剖。
小鹏第三季度财报,营业收入拉高到203.8亿,去年同期只有一半多点。
亏损也一改往日血流成河的惨状,只剩3.8亿,算是自2020年以来的“最小伤口”。
而交付量则像开挂了一样,同比激增149%,环比也有12%增长,连续四个季度打破自己纪录。
公司目标很明确——第四季度要实现盈利,甚至把营收预期拉到了215-230亿,交付量预期冲到13万辆左右。
这些数字,乍看之下像一具刚刚脱离危险的病人,医生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该让他下地走两步了。
但如果只看总账,难免失之粗糙。
真正让小鹏“活过来”的那把手术刀,其实是MONA M03这台被称为“黑马”的新车。
它不是救命神器,但绝对是今年小鹏的“止血贴”。
MONA M03这个故事,有点像刑侦片里的关键物证。
2024年8月上市,起售价只要11.98万,用法医的行话说,这价格是“亲民到像路边葱花饼”。
上市52分钟,大定破万,48小时订单超3万。
可到底是什么让它从一众电车里杀出来?
如果只说价格,那是没把中国消费者当回事。
价格低,有的是没人买的车。
关键还是在于,它在智能化配置上给足了诚意:20余个智能感知硬件,全系标配,L2级辅助驾驶,雷达、摄像头、毫米波全都装上。
这就像给一个新来的实习法医配齐了所有工具,别管能不能用,至少看起来比别人专业。
销售数据就是尸体上的刀口。
从上市到2025年10月,累计交付突破20万台,连续14个月月销过万,纯电A级轿车冠军。
有人说新能源车是风口上的猪,但有多少猪能风口上连踩一年?
小鹏这一刀,切在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主动脉上,血流很旺,但也随时可能失血过多。
更有意思的是,小鹏开始做“全球化”。
MONA M03已经运到中东非,欧亚非七国开卖。
有人会觉得中国品牌走出去是好事,但也有人想问:全球化是买张机票,还是在异国他乡开膛破肚?
中国电车想在海外站稳脚跟,远比在国内打价格战更像一场专业级解剖。
“快速布局”到“扎实运营”,字面上的转变,实则每一步都是刀尖跳舞。
说到这里,不妨回头看看小鹏的同行——“蔚小理”三兄弟。
理想已经实现盈利,蔚来还在冲刺。
小鹏还在“手术室”里抢救,目标是今年四季度盈利。
如果你是投资人,会不会觉得这场比赛像一场医学考试,谁能活到最后,谁能拿到毕业证?
而现实是,毕业证不等于医生资格,能不能长期活下去,谁都说不准。
至于小鹏的“技术创新”,最近还发布了超级增程版X9和人形机器人IRON。
表面看,这像是法医突然转行做AI,或者在尸检报告里夹带一份人类未来的设计图。
是不是有效,还得看市场给不给机会。
增程车市场竞争极其惨烈,机器人更像是给财报加点科幻色彩,比起真刀真枪的交付量,还远没到拼命的时候。
站在旁观者位置,我并不觉得这一切有多光鲜。
高交付量、收窄亏损、爆款车型、全球布局,这些标签每年都有人贴,也每年都有人撕下来。
中国电动车市场是块剥不完的骨头,谁下一刀,都不会太顺利。
有人说,新能源是朝阳产业,可朝阳未必是暖的。
企业在风口上飞,消费者却在数自己的钱包。
再高的智能化,再多的雷达,最后还得看“价格合适、用着顺手”这两道硬标准。
这里不得不承认,MONA M03的热卖,不只是因为技术,更是因为抓准了用户心理。
在中国市场,智能化和价格的平衡,比所谓“高端定位”更有杀伤力。
可问题是,这种打法能持续多久?
一款爆款带来的高增长,很容易掩盖背后的隐患——品牌忠诚度、售后能力、后续产品力,这些才是真正的“死亡原因”。
法医查案知道,死者的伤口只是表象,真正致命的往往是看不见的内伤。
看着小鹏的财报和未来规划,难免自嘲一把。
做财经分析,就像做尸检,永远要面对那些“活过来的病人”,也要时刻准备遇到下一具躺下的尸体。
企业的生死,从来都不是一个季度的数据就能决定,财报里写的是过去,市场里赌的是未来。
冷静下来,谁都知道,盈利只是“暂时好转”,并不等于“完全康复”。
下一个季度会不会再出血,谁都说不准。
所以,结论我不准备下得太死。
小鹏能不能在今年第四季度如愿盈利?
MONA M03的奇迹能不能持续?
超级增程版X9和人形机器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爆点?
这些问题,像死因分析一样,永远不止一个答案。
最后,不妨抛个问题给你:在新能源车这场“生死竞速”里,你更看重科技创新,还是对价格与实用性的妥协?
企业能否靠一两次爆款实现长期生存?
如果你是消费者,会不会为一台配置拉满、价格合适的电动车买单?
如果你是投资人,财报里的好看数字,会让你有安全感吗?
所有答案,都藏在下一个季度。
谁都不能提前验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