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上海街头一辆理想MEGA冒出浓烟。八天后,11411辆同款车型被正式召回。从起火到召回,决策只用了不到一周。这不是一场危机的终结,而是一记敲向整个新能源产业的质量警钟。
理想汽车主动召回2024款MEGA,原因并非电池本身,而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这种看似“配角”的液体,竟能腐蚀铝制冷却板,导致动力中断,甚至引燃动力电池。在国家技术结论尚未出炉前,理想选择“零容忍”式召回,并延长核心部件质保至10年。反应迅速,姿态坚决。
但速度掩盖不了问题的根源。冷却液的防腐能力,本应通过国家标准GB 29743.2—2025的静态与循环腐蚀试验严格验证。该标准要求冷却液在80℃下持续接触多种金属336至1064小时,质量变化不得超过±10mg。这是底线,不是例外。
更值得深思的是,主流车企对冷却液的验证周期通常长达12至24个月。从实验室测试,到台架模拟,再到10万公里实车路试,层层把关。理想MEGA作为旗舰车型,其冷却系统是否完整走完了这一流程?若走了,为何仍出现系统性缺陷?若未走完,又是谁在为赶工上市按下加速键?
这起事件暴露的,不只是单一部件的疏漏,而是行业在核心验证环节的普遍性压缩。为抢占市场窗口,部分企业正将“快速迭代”异化为“带病上路”。软件可以OTA升级,但硬件的腐蚀一旦发生,便不可逆。当一辆车还在交付,它的冷却系统已在悄然老化。
理想此次召回,换的是冷却液,补的是信任。但整个行业需要更换的,是那种“先发布、后完善”的侥幸心态。真正的智能,不在于屏幕多大、语音多快,而在于对每一滴液体、每一块金属的敬畏。
安全从不来自发布会的掌声,而源于实验室里多熬的那几个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