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智能汽车是不是以“安全”为底线在往前冲?小米这次召回11万辆SU7标准版,光看数字感觉挺壮观,但安全隐患的由头说起来也绕不开“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这玩意。咱们买车,图的不就是个安心,结果智能反倒成了问号,谁能不琢磨琢磨?
你说一个车厂,刚火两天,不少人还在把小米汽车当“互联网造车人设”的代表,结果大面积召回,是技术太前卫没捂熟,还是把用户当测试员了?不是有人说,软件出问题有修补包,硬件出故障进厂返修。可汽车这东西,别说软件硬件,和人命直接挂钩,安全隐患这仨字比WiFi断一次都严重得多。
咱们再来看这个“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你说这词儿听着挺高级,实际就是个不像特斯拉那么大名鼎鼎的自动辅助功能。小米这次承认,自己家系统有时候遇到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说白了,遇上点智能判断失误,驾着没反应,驾驶员也来不及接手机,那就容易出事。
有人问,这个缺陷是小米自己主动揪出来,还是最近那起三位女大学生遇难的事故逼出来的?我觉得,这才是值得琢磨的。要是自己发现,说明系统虽然智能但还有追求;要是事故逼出的,那就是典型的亡羊补牢,代价却让用户买了单。谁家的车主希望自己碰上那只羊,撞了才知道栏没拦住?
说句掏心窝子的,新技术刚出来那会儿,每家都说自己牛,安全测试一套一套的,可真碰上意外,谁都只能拿数据做挡箭牌。事故出现后,两秒钟反应时间,高速上两秒有啥用?起步都费劲,别说做决定了。这点太让人琢磨了,智能驾驶到今天,自动预警是预警,但驾驶员两秒钟能干啥?
咱们再来想想社会层面的事情。今年小米上市没多久,事故不断被曝,难道都是倒霉催的?后台数据肯定有真相,但哪个车企会主动跟你说“我们产品确实因为功能缺陷酿了大祸”?没人愿意把自己骨子里的短处捅出来。小米官方说数据清楚,但真问题是不是用“极端特殊场景”四个字给绕过去了?
公众期待透明,这期待是不是太天真了?实际上,召回往往是外部压力下的反应,监督部门、市场监管总局只要一盯,别说小米了,哪个车企敢硬扛?这次召回到底是企业自查自救,还是公权力的介入结果,咱们只能自己琢磨。官方在座,企业在坐,消费者还是站着等答案的那一位。
这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大家都盼着智能汽车普及,真出了事,责任归属明不明?是不是技术进步的坑最后全让用户背了?当年刘慈欣《三体》里面不是有个片段吗,技术进步总伴随着人类的脆弱。连人脸识别、无人机都闹出过事故,汽车这种玩命的交通工具就更不能马虎。
谁都希望技术越来越好,但智能驾驶的“智能”到底是对事故的规避能力提升了,还是把风险做了新的外包?小米这次说极端场景处理不足,你可别误会是小概率。高速路况本来千变万化,智能判断一旦踩错点,付出的就不是修补一个代码那么简单了。
技术没成熟,宣传却当年画饼。现在智能驾驶俨然成了汽车的卖点,用一堆复杂的词汇装点,但到了要害时刻,还是那个人“接管”这个词最扎心。两秒钟的接管时间,拿生命开玩笑吗?有时候想,技术是帮人省事儿还是添事儿?买个高科技产品,结果日子变得紧紧张张,到底划算不划算?
生意场上的事,企业不会主动撕下脸皮承认问题,监管部门吹哨才动弹。这次小米召回,说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至少给了用户一个面子上的交代。可实际处理呢?召回消息一出,股价直接“开盘下挫”,资本眼里只有风险和回撤,对技术缺陷是冷冰冰的数字判断,你觉得消费者心安了还会买账吗?
事故本身就很难查个水落石出。比如那起三名女大学生遇难的车祸,谁都眼睁睁看着一辆新能源车自燃,关键时刻就靠驾驶员本能,结果发现“一本能都来不及了”。技术帮忙不是把人变成傻瓜,也不是让人做“最后接锅的人”。车企要做的不该是冷冷的复盘,更不是靠公关稿糊弄过去。
你说两秒钟反应能决定什么?高速上说白了这点时间比眨眼还快,你让驾驶员怎么及时接管?所谓“辅助驾驶”系统,就是让人有信心,但实际情况是,有些“智能”连自己都还没学明白。出了事拿“极端特殊场景”做挡箭牌,真是老套路了。多少次新闻提到“技术还在成长”,可消费者用钱和命买体验,企业是不是该垫底?
咱们不妨扪心自问:智能汽车到底为谁服务?是用技术让司机松口气,还是为了“创新”跟风挣眼球?安全隐患这个词,出现在哪里都让人后怕,对于汽车来讲,就是鲜红的警告。现实里人命不能用代码弥补,技术解决方案不能只想着自救,企业有责任,但真正的惩罚是让消费者失去信任,那才叫重。
这次召回说得头头是道,可你信吗?召回只是把已具备的隐患看成“尚未出事”的潜移默化,市场监管部门介入,企业才会动手。但安全其实不能依赖补救,要靠提前预防。所以技术不是万能,安全才是刚需,企业如果不能做到事前有效测试和排查,最后让用户承担后果,那技术进步完全变了味。
如果真是那起事故推动了召回,说明企业学习是靠“用户事故数据”补课,不是靠主动自研自查。这很扎心。我们习惯了把新技术当美好,殊不知风险可能就是在智能里面藏着,比传统车更深、也更难发现。现在汽车智能化,厂商们一窝蜂地推功能,大家恨不得比谁“创新”彪悍。可安全真是跟着创新走的吗?
这回小米出事,群众、媒体都盯着雷军一句解释。汽车变成公共事件,有关召回、有关数据、有关透明度,可问题不会因为官方回复就消失。日子长了,车企们是不是都该把“安全”这二字刻在门口,不是打印在宣传册上的,大字报要挂在发现每一项技术之前。
大家都指望智能汽车是下一个时代,可都不想这个新时代头一脚就是召回跟安全隐患。买车图啥?一是家用,二是出远门,三是能安心。功能再多,安全不过关,最后大家都得问一句:“这钱花得值吗?”现在看,技术更新的快,事故报道更快,等待召回的速度更快。补救永远是下策,提前预防才是正道。
一辆车,从设计、制造到最终上路,都是用无数用户的命拼出来信任。别把用户当小白鼠,也别把智能当护身符。车企和监管部门都该想清楚,技术本身不坏,背后的责任得站出来。希望这次召回之后,小米能够把“安全隐患”四个字刻进系统里,别让高速上的两秒钟成为每个人心头的恐惧。真要亡羊补牢,至少别让每只羊都跑了,栏也修得用心,别糊纸糊过去。
最后想说一句,科技不是护身符,安全永远最贵。等真出事再补,够扎心,代价太大,谁都输不起。你说,这算是为技术买单,还是在为企业的疏漏埋单?如此反思,谁来负责?咱们都等答案。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