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可能不少朋友在上网刷视频的时候都发现了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好像一夜之间,网上到处都是关于理想汽车车主的负面视频和帖子。
内容大同小异,要么是拍到一辆理想汽车停得不规矩,压线了、占了两个车位,要么就是行车记录仪拍下理想汽车开车变道不打灯、加塞抢行。
这些内容被大量账号集中发布,配上一些引导性很强的标题,比如“理想车主,果然名不虚传”之类的,很快就在网上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舆论,让很多人都开始觉得,是不是开理想汽车的人,在驾驶习惯和公共道德上普遍都有点问题。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一个汽车品牌,难道还能筛选出特定素质的用户群体?
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理想汽车的一位高管,产品线总裁汤靖,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条信息,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也让这件事的背后逻辑,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这位高管直接曝光了一张微信群的聊天截图,这个群的名字就叫“兼职群”,而里面的聊天内容,可以说是触目惊心。
截图里清清楚楚地显示,有人在群里发布任务,而且是明码标价地收购针对理想汽车的“黑料”。
任务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和拍摄理想汽车的各种不规范行为,无论是停车不当还是驾驶违规,只要拍下来就行。
价格也写得明明白白:一张图片5块钱,一条视频8块钱。
为了保证“物料”的质量,组织者还提出了相当“专业”的要求,比如网上随便找的图不行,别人发过的重复内容也不行。
最让人感到后背发凉的是,任务要求里竟然写着“可AI生成,但需看着真”。
这句话的信息量太大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现成的黑料,用人工智能技术伪造一些看起来逼真的图片和视频,也是可以接受并获得报酬的。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抓拍了,而是进入了“制造黑料”的层面。
第二种任务,则更加直接,就是进行网络评论攻击。
任务要求群里的人去主流社交平台,找到那些真正的理想车主分享用车体验的帖子或者视频,然后在评论区里发表恶意的、负面的评论。
这个“活儿”同样有价码,发一条纯文字的负面评论能赚1.5元,如果评论里再配上一张图(很可能就是用第一种任务收集或制造的“黑料”图),价格就涨到2元。
为了防止有人滥竽充数,组织者还建立了一套审核机制,要求完成评论后必须把整个手机屏幕截图发到群里作为凭证,如果审核不通过的评论超过10条,就会被直接取消任务资格。
这张截图一出来,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网上那股铺天盖地的负面舆论,根本不是什么网友的自发行为,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分工明确、并且有资金支持的商业抹黑行动。
从素材的收集、加工甚至伪造,到精准地投放到目标车主的评论区进行舆论污染,再到严格的“计件”考核和支付体系,这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成熟的灰色产业链。
一张图5块钱,一条评论1.5元,看起来单价不高,但当成千上万条这样的内容在短时间内集中涌入网络时,它们就能轻易地扭曲事实,给一个特定的群体贴上负面标签,从而影响广大普通网民的观感和判断。
面对这样的情况,理想汽车官方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他们表示收到了大量车主的反馈,并立刻展开了调查。
通过对后台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了更多能证明这是有组织攻击的证据。
理想汽车法务部指出,这些负面信息是24小时不间断地在多个平台密集发布的,内容高度雷同,发布频率极高,这完全不符合正常舆论的传播规律。
他们举了一个非常有力的例子:仅在8月3日这一天,从凌晨0点到早上7点,这个绝大多数人都在休息的时间段里,仅仅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就集中出现了45篇内容和主题完全相同的视频,标题都是《以前真没注意,理想车主,没有意外,一律乱停车……》。
试想一下,在寂静的凌晨,怎么会有几十个互不相识的“正义路人”不约而同地起来,用着一模一样的话术去发布攻击同一个品牌车主的视频呢?
这背后的组织性和目的性,已经昭然若揭。
这种网络上的抹黑,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虚拟世界。
当一个群体的形象被系统性地污名化之后,现实中的偏见和恶意也随之而来。
理想汽车方面还公布了一位车主的求助信息,这位车主非常无助地向客服反映,自己的车停得好好的,却无缘无故被人扔满了垃圾。
他感到非常委屈和不安,因为现在网上到处都是对理想车主的谩骂,让他们这些普通车主在现实生活中都受到了牵连。
他的一句话说出了很多车主的心声:“我们现在出门都感觉提心吊胆的。”这句话听着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个普通人,花自己的钱买了一辆车,仅仅因为这个车的品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承受额外的压力,甚至要担心自己的财产受到侵害,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公平的。
这件事发展到这里,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商业竞争范畴。
它暴露了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也给我们每个人都提了个醒。
首先,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在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正的竞争力应该来自于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
通过雇佣“水军”去恶意攻击竞争对手,这种手段不仅卑劣,触犯法律,更会毒化整个行业的商业环境,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都乐于见到国产品牌之间的良性竞争,百花齐放,而不是看它们在泥潭里相互抹黑。
其次,对于各大网络平台来说,它们在这类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像这种在凌晨时段进行的大规模、同质化内容发布,平台的技术审核机制是否能够有效识别和拦截?
对于那些被证实参与有组织抹黑行为的账号,平台是否应该采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平台不能只享受流量带来的商业利益,而忽视了维护网络空间清朗和信息真实性的社会责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网民而言,这件事再次强调了保持独立思考和辨别能力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当我们看到网上出现某种一边倒的、充满情绪化色彩的言论时,不妨先冷静一下,多想一想这背后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存在被带节奏的可能。
我们的每一次点赞、评论和转发,都是在为一种声音投票,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话语权,不要让自己的正义感被那些只值几块钱的“黑料”所利用,更不能在不知情中,成为网络暴力链条上的一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