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问界M7的新款正式发布。听余总说,这次更新不仅是换了套配置那么简单,连底层software和服务流程都升级了——尤其服务团队,听说是加班加点把准车主们的订单给理了个明明白白。说实话,我在汽车行业瞎混这么多年,这还真是第一次见哪个品牌卖车还得立军令状来保证服务,听起来像极了当年某些军工厂的作风,挺让人好奇的。
结果我翻了翻笔记:这军令状大概就是服务团队和总部之间签的一个相当铁的目标确认——保证交车速度,保证客户体验,然后遇到问题立马反馈升级。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说法不就是标准流程么?我开始也这么想,但从我和青岛鸿蒙智行中心的工作人员聊过之后,发现他们的确有些特别——内部流程里,有一套比较硬核的措施,保证员工自己不能怠慢,也不能让用户拖太久。工作方式并不外传,但感觉像对服务质量发出了无形的军令,只不过这军令一旦达不到,对员工的积极性会有影响,这就得权衡了。毕竟,谁爱天天被压力压着活呢?
聊得有点远了,回到问界M7本车身上。价格不算便宜,起步价大概在28万到35万区间(样本少,供参考),对比一下同级别的奔驰GLB或者揽胜极光,问界M7把重心放在了智能交互和续航方面。续航据说有提升,我现场没法实测,但充电效率提升了10%左右,这个数字是余总现场透露的。我就纳闷了,这续航提升10%到底合不合实际,毕竟用了更大电池,重量增加了,续航和性能拉扯总得有个平衡点。我的猜测是,他们调教了电池管理系统,才带来更实际的使用体验(不确定,只是个人推断)。
这车子最大的亮点其实是智能助手和鸿蒙OS深度绑定。余总现场展示了一段对话,销售小张给我翻译过来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惯自动推荐路线,甚至提前提醒保养,调整座椅位置。对此我心里其实有点怀疑,因为这种谈得头头是道的智能体验,往往落地用户感受差别挺大,也许依然只是一个噱头。但市场反馈似乎还不错,网上论坛里褒贬两极,其中一个老车主跟我抱怨说,服务升级了,但新软件偶尔会卡顿,让人着急;销售人员倒是说,这频繁推送更新,算是及时响应,算是升级。但你说体验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难说。
客户还能体验特别的是什么?例如,订车流程全线上,看来官网订单系统昨晚是真的罢工了。华为服务器已经被众多用户扎堆访问挤爆了。当时我就在微信里看到朋友问:你买了吗?官网卡死了。问界M7经销商小李说,他们第一次碰见这种秒杀级别的车,所以全员在加班。汽车销售一般是线下加线上配合卖,这次明显线上主导强了。优点是方便,但缺点呢?就是客户可能体验到卡和等,这心理落差的体验,我自我感觉是双刃剑。
相比起同价位的奔驰GLB,问界M7主打智能和服务体验,而GLB则在品牌积淀和二手保值率上更有优势。我心算了一下,一辆GLB七年保值率能稳稳保持在60%左右,而问界M7这个新锐品牌,保值率多半在50%上下徘徊(粗略估计,样本太少)。这点对理财型买家来说不算小事。换句话说,买问界得做好心态准备,更多投入在玩和新技术体验上,而不仅仅是保值。
我还观察到,问界研发流程借鉴了华为传统的项目管控方式:产品开发像造手机那样分阶段迭代,不像老款车那样每一代车型等个3年才出升级。显然,是想靠快速反馈和升级抢占市场份额。华为供应链体系的优势也能一并发挥,但这同时带来新问题——零部件快换代,库存管理很容易乱套,你想想汽车零件不像电子元件那么标准化,调配上不来,修车厂也头大。闭环供应链听起来好,但细节怎么落地,还是个大问题。
对了,说起修车厂,小张修理工最近跟我吐槽,说:问界换电池模块比普通车厉害多了,零件型号多,备件压力山大,修一次可能不止花小钱。这点提醒我,智能汽车和传统车的维修费用差异,未来恐怕是大坑。不知道你咋看,同价位车,维修成本到底差多少?我没详细算过,直觉上起码高出20%到30%。
顺带说句,我刚才翻了翻相册,发现去年问界M7刚上市时的宣传海报还是比较朴素的设计,到了这次明显风格更年轻化、科技感更强。市场策略也随之微调,目标年轻用户更明显。年轻人买车,除了看性价比,更多是看智能配置和品牌故事,这两点问界这几年是下了血本的。
服务团队熬夜加班和立军令状这些硬核做法,算是华为基因在汽车领域的一次实验。能不能帮问界M7真正成为市场黑马?还真不好说。倒是让我猜测,这种军令状模式扩张开来,行业会不会跟风?服务和交付压力是不是会成常态?还是会变成员工的隐形负担?这个话题,我打算下回再仔细扒一扒。
你有没有经历过什么品牌为加快交付,或者保证服务质量,采取过类似硬核手段的?那种时候,感觉员工和客户哪个更纠结?咱们聊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