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高管办公室里,气氛最近很不对劲。马斯克刚刚开掉了自己的心腹奥米德,紧接着把朱晓彤推到全球制造最前线。有人说这像一场豪赌,也有人说是最后一搏。
7月初,美股市场还没收盘,特斯拉的股价就下跌了5%。收盘时每股只剩307美元,合人民币2155元,投资人都在屏息。马斯克的这一步,风险极高,没人敢断言后续怎么走。
欧美销售和制造业务突然换人,最熟悉马斯克的奥米德被解雇。八年时间,奥米德几乎参与了特斯拉在美国和欧洲的所有大动作。媒体一边在猜测缘由,一边在盯着马斯克的下一步动作。
7月2日,外媒爆出朱晓彤将全面接管全球制造。知情人说,朱晓彤一直住在中国,负责亚洲销售,还接管了全世界工厂。这个消息让不少业内人都愣了下。
朱晓彤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人。2023年5月,他就已经被外界盯上。那趟马斯克中国行,朱晓彤一直紧随左右,被称为“二号人物”。
时间线再往前。2023年4月,朱晓彤升任特斯拉汽车业务高级副总裁,成了四大高管之一。能走到这一步,靠的不是运气,而是硬实力。
朱晓彤是沈阳人,80后,今年45岁。他早年留学海外,主攻信息技术,又在美国读了MBA。24岁大学毕业,28岁拿下MBA,履历明明白白。
毕业后,他在一家大型工程咨询公司工作,做起了国际项目。刚入职就接手10亿美元的房地产项目,又被调去苏丹搞沙漠灌溉。两年时间,升到副总,业绩摆在那。
2013年,朱晓彤回国创业,成立自己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那会儿他和造车压根没关系。也没人想到,他会成为特斯拉的关键人物。
2014年,特斯拉在中国销量一直不理想。关税高、提车慢、没充电桩,用户买车顾虑太多。那年,特斯拉中国招人建充电站,朱晓彤主动请缨。
他一上任就跑去上海,拉开了特斯拉中国超级充电站项目的大幕。每天给马斯克发邮件、发工作照,进度清清楚楚。年底时,中国团队建了40座超级充电站,600个充电桩,业务量仅次于美国。
充电桩有了,销售却还上不去。直营模式和中国补贴政策冲突,特斯拉在中国一度只剩下四十来个人。前任总裁走人,企业到了生死边缘。
这时候,朱晓彤站了出来,成了中国区总裁,直接抓销售。价格降了,提车快了,销量慢慢爬了上来。上海超级工厂也在这时立项、选址、审批、建设,八个月后第一台国产Model 3下线。
马斯克对朱晓彤的评价一直很高。2019年4月,朱晓彤升任全球副总,直接向马斯克汇报。这是第一个进入特斯拉核心管理层的中国人。
2019年到2025年,朱晓彤帮特斯拉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工厂的效率、产能、项目完成速度,都刷新了特斯拉全球的纪录。他的风格就是快、狠、准。
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的全球交付量比第一季度下滑了13%。比去年同期也降了12%。马斯克在市场压力和口碑危机中,选择让朱晓彤接管全球制造。
特斯拉今年电车交付量约165万辆,比去年的179万辆降了8%。欧洲新车注册更是下滑28%。比亚迪崛起,市场份额被蚕食,特斯拉的压力前所未有。
马斯克的决定并非鲁莽。从过去的经验看,朱晓彤是危机时刻能带来突破的人。他在中国市场的奇迹能不能在全球复制,目前没人敢保证。
现在,朱晓彤管着全球工厂,手下有加州弗里蒙特工厂的萨加尔和奥斯汀工厂的肖汉。美加销售副总裁琼斯依然向马斯克直接汇报。特斯拉的管理结构变得复杂起来。
外界猜测,这种调整到底是权力下放,还是马斯克的集中控制。朱晓彤虽然权力大,但外部环境和内部压力都比中国市场更残酷。特斯拉的销量、股价、市值,每天都在变动。
7月初,特斯拉市值一周蒸发15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078亿元。投资人情绪低迷,马斯克和高层的每个动作都被放大解读。网络上质疑声音不断,尤其是对马斯克的管理方式。
朱晓彤能不能在全球复制中国模式,还需要时间验证。他在中国的打法,适合美国、欧洲吗?不同市场、不同政策,挑战巨大。
马斯克的风格一向是激进和冒险。每次危机时刻,他都喜欢押宝一个“能打硬仗”的人。但这一次,全球局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
特斯拉内部的矛盾其实早有苗头。技术路线、销售策略、工厂管理、市场拓展,每个环节都面临压力。朱晓彤的出现,是解药还是新挑战,外界意见不一。
这次人事变动,其实是马斯克用人思路的又一次体现。不怕颠覆,不怕重来,关键时刻敢于放权。只是这次放权的对象,是一个“外来者”。
对于没人能下结论。特斯拉会不会因为朱晓彤的上位走出低谷,全球制造体系会不会更高效,都是悬念。2025年的特斯拉,站在十字路口。
外界还在等,等马斯克和朱晓彤接下来的组合拳。特斯拉的股价会不会回升,能不能守住全球老大的位子,一切都还悬着。留给他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