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似乎正上演着一场“冰与火”的较量。一边是电动车销量以每年近50%的增速狂飙突进,另一边则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氢燃料电池车遭遇滑铁卢。最近,一则关于丰田氢能车Mirai在华销量暴跌90%的消息,直接把氢能技术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网友调侃:“丰田的氢能车就像奢侈品店的限量款——看得见摸不着,连加氢站都比爱马仕门店还稀有。”这句玩笑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真相?
一、氢能车“顶流”的陨落:Mirai在华遭遇滑铁卢
作为全球最早量产氢能车的车企,丰田在1996年就推出了首款氢燃料电池概念车,2014年量产的Mirai更被誉为“改变汽车工业的转折点”。然而这款曾被丰田视为“终极环保方案”的车型,2024年在中国仅卖出不到200辆,同比暴跌超90%。有业内人士透露,北京某丰田4S店2024年全年仅售出3辆Mirai,销售人员自嘲:“卖一辆氢能车的提成,还不够给客户讲解加氢流程的口水钱。”
对比来看,丰田第三代Mirai的技术参数堪称惊艳:773公里续航、3分钟补能、零排放。但现实是,全国加氢站数量至今未突破200座,且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的物流园区。一位上海车主在论坛吐槽:“加氢站导航显示就在3公里外,结果开到跟前才发现是化工企业的内部设施,保安说‘私家车与氢罐车不得入内’。”
二、氢能困局: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从技术角度看,氢燃料电池车本应具备碾压电动车的优势:续航焦虑不存在、补能时间与燃油车持平、冬季续航不打折。但实际落地时,三大致命伤暴露无遗:
成本黑洞:制造1公斤氢气需消耗50度电,足够一辆Model 3行驶400公里,而Mirai百公里氢耗成本高达70元,是电动车的3倍
基建滞后:全国充电桩数量突破800万根时,加氢站却不足200座,且70%仅对商用车开放
技术代差:当电动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超充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时,氢能车的进步速度显得力不从心
更戏剧性的是,2025年3月雷诺旗下氢能公司Hyvia破产的消息,让行业雪上加霜。这家曾号称要拿下欧洲30%氢能商用车市场的企业,最终倒在量产前夜。网友戏称:“氢能车的墓志铭上应该刻着——生得伟大,死得憋屈。”
三、市场博弈:电动车与氢能车的生死时速
在这场技术路线的赛跑中,数据给出了残酷的答案: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850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车占比不足0.02%。就连日系盟友本田、日产也已放缓氢能研发,转而加速电动化布局。而丰田却选择“逆流而上”,2025年初在上海金山投资建设氢能车生产基地,计划2026年推出第三代Mirai。
这种战略抉择引发行业争议。乘联会专家直言:“当比亚迪一个月卖出30万辆电动车时,丰田还在为年产5000辆氢能车的目标挣扎,这就像马车厂在高铁时代坚持改良马鞍。”
四、未来迷局:氢能真的一无是处吗?
尽管乘用车市场遇冷,但氢能在商用车领域仍存生机。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氢能重卡销量逆势增长15%,主要应用于港口、矿区的封闭场景。福田、一汽解放等企业推出的氢能物流车,凭借“政府补贴+固定路线”模式艰难求生。有业内人士预测:“氢能或许会在长途货运、航空领域找到突破口,但乘用车市场注定属于锂电池。”
面对行业质疑,丰田中国高管近期表态:“我们正与本土企业合作开发低纯度氢应用技术,未来三年将把储氢罐成本降低40%。”但这种“技术改良派”的路线能否跑赢市场淘汰赛,仍需时间验证。
五、写给消费者的建议:跟风还是观望?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现阶段购买氢能车需三思:
使用成本:以上海为例,Mirai每公里能源成本0.7元,而同级电动车仅0.1元
保值率:二手车商普遍拒收氢能车,某平台上一辆2023款Mirai挂牌半年降价60%仍无人问津
政策风险:多地氢能补贴转向商用车领域,个人购车补贴持续退坡
一位汽车媒体人总结得很精辟:“买氢能车就像提前充值了健身房终身卡——理想很美好,但你可能永远等不到配套完善的那天。”不过也有硬核玩家在论坛留言:“我就喜欢Mirai尾排喷出的水蒸气,这比电动车更有‘开车的感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有30万预算,会选择为环保信仰充值,还是拥抱更成熟的电动车?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或许你的选择正在影响汽车产业的未来走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