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产卖总部,这事儿瞬间在行业里炸开了锅。谁都没想到,曾经的日本制造之光,如今到头来得靠变卖资产才能走出困境。这次交易,让我特别有瞅得明白,但心挺堵的感觉。
你知道的嘛,日产这几年的困境其实不是突发的。疫情前就埋下了伏笔。销量一跌再跌,2024财年直接亏损6709亿日元,折人民币快334亿。说白了,就是亏得骨头都没剩几块了。疫情期间,车市的寒冬让很多车企都摇摇欲坠,但日产的压力明显大得多。比起丰田还能稳住脚跟,日产的产能利用率不过65%,远低于丰田常年的85%以上。这个差距,造成的就不仅仅是成本高了点,更意味着订单和现金流都出了问题。
我记得有次跟在上海的朋友聊起,日产这么大,怎么一下子就这么惨?他说:你看,人家利润都赶不上成本增速,尤其是研发和供应链调度,真是一盆冷水。说到供应链,我就忍不住想,像汽车研发,资金链还真像生活中的家庭支出,你得规划得合理,不然老是突发事件耗掉了全部储备。日产采购的零部件、供应商关系不顺畅,很多核心件还得进口,时间一长,成本就像坐火箭——飞涨不止。
(这段先按下不表)卖总部,真是绝路吗?我一边琢磨一边觉得这事儿不止简单卖资产那么直白。你得知道,日本车企一直很看重总部象征意义。丰田、日立、东芝的总部,都是公司文化、研发、战略的心脏。日产选了横滨的那座大楼,面积8万平方米,建得高级得很——有绿色环保认证,怎么看都像是脸面装点。结果现在成了急救包。采用售后回租,卖完还得继续在里头工作,这钱一方面缓了财务压力,一方面也挺讽刺的。自己成了房东,又是租客,像极了被房东逼着还房贷。
但我还是在想,能靠这笔970亿日元(约45亿人民币)救命,能不能扭转乾坤?这个数,听着不小,但对日产这种日跌的巨额亏损来说,可能只是续命的一剂良药。它能拿来补窟窿,然后继续电动化转型?可能吧。但我还在怀疑:能赶超丰田吗?还是说,只能苟延残喘?
对比一下,敏实集团这次收购的角度,也有点意思。敏实是谁?全球零部件百强,特别擅长电池盒、车身饰条、行李架这些细节,市占率都挺高。去年依靠这核心业务,又将电池盒的市占率冲到13.3%。这在全球范围内也算前列了。而且,敏实和日产合作很久,早就为日产供应外饰件了。这次买了总部,实际上算是缩圈子,扎根日系车的核心供应链里。再结合KKR的财团合作,简直是一箭双雕。
我在想,敏实的算盘里,这次买总部,不只是买个地理位置那么简单。意味着中国企业走向日本核心圈的战略目标。你想啊,买了象征日本汽车制造精髓的总部,未来能在里面布局研发、技术或是更多合作?这是个值得期待的黑科技。
但是,问题来了。这背后,整个日系车产业都渡劫。2024年财报显示,丰田和本田都在亏钱,甚至连日产也在大幅亏损。市场份额更是被蚕食——2020年在中国市场还占有近十八个百分点,现在掉到10.3%。更别说自主品牌,已不再是跟随者,反而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配置上遥遥领先。
以我个人的观察,日产的电动化特别慢。旗下的艾睿雅(阿尔法·雷诺的那款电动车)到2025年,可能会就售出18辆——我不是开玩笑,确实如此!都天知道,固态电池的量产还得等到2028年,说白了,甩在行业后面几条街。我还翻了下笔记,武汉的工厂去年产能只有1.12万辆,几乎没有利用。闲置的产能,每天都在亏钱——真是个大笑话。
说到这里,我想:未来日系车还能回暖吗?电动化、智能化是趋势,技术差距巨大。没细想过,或许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带来全新变局。敏实在全球的布局,让我觉得未来不确定,但方向或许会变得更快。
哦,对了,但我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日系车的品牌文化和技术积淀,那些年积累的精工细作,还能不能在互联网、智能时代重新发挥?还是这次卖总部,是个破局契机?还得看下一步怎么走。
算个心算吧,日产靠卖总部的45亿,续命能维持多久?我估算,若现金流持续负面,再加上市场份额下降,比方说5年内,可能会亏掉一大块。除非电动化路子太快,不然估计还能坚持一两年,或者遇到意外惊喜。你觉得呢?
【(这段留个问号,给点互动)】
你觉得,谁会是未来的新核心?是靠技术碾压,还是别的什么?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