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这台在中国车市呼风唤雨多年的老炮儿,近期亮出了其一季度全球战绩。放眼全球,勉强及格,微增1.4%。但一个刺眼的数字是,它在华的盘面,居然跌了7.1%。尤其是电动车,直接腰斩了近四成。这不由得让人犯嘀咕,莫非这台“国民座驾”也要在神州大地折戟沉沙了?
在欧罗巴,大众的电动车卖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同比增长113%,市占率直逼三成,稳坐电动车界的头把交椅。可到了中国,却如同得了“思乡病”,电动车销量雪崩式下跌37%。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单单是这销量数据的龃龉,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其中的不对劲。要知道,中国市场可是大众全球的粮仓,它的表现直接左右着大众在全球的收成。眼下,中国市场失速,直接拖累了大众在亚洲的整体业绩,下滑了5.8%。
大众在中国市场碰到的窘境,可不只是销量滑坡这么简单。燃油车这一亩三分地,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攻城略地,鲸吞了不少市场份额。帕萨特、途观这些老牌悍将,虽说还在卖力吆喝,但压力山大。新能源车那头,ID.家族去年在中国勉强爬升了17%,听着还凑合,但跟那些动辄三位数的本土新势力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今年一季度,大众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仅剩8.3%,这数字,有点儿挂不住脸。
也许有人会说,大众在中国是不是要偃旗息鼓了?倒也未必。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众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品牌感召力依然不容小觑。更何况,人家手里还攥着300万辆级别的年销量底盘。只是,面对中国市场的新风向,大众的步调,似乎慢了半拍。
那症结在哪儿呢?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缘由归咎于“市场红海”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脉络?
一方面,本土品牌在智能化、成本把控上,确实棋高一着。据说,本土品牌的成本核算能比合资品牌低10%以上,智能座舱的迭代速度也快人一步,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更是遥遥领先。这让消费者在抉择时,天平自然会朝本土品牌倾斜。
另一方面,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在中国市场似乎有点“水土不服”。在欧洲,大众倚仗着强大的品牌背书和技术积淀,迅速抢占了高地。但在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的是智能化、个性化,而这恰恰是大众的软肋。
面对这销量颓势,大众自然不会袖手旁观。瞧,人家已经开始“刮骨疗毒”了,保时捷、斯柯达、Cariad三家子公司加起来优化了近1.4万个岗位。与此同时,还计划缩减产能、精简管理,立誓到2030年每年节省15亿欧元的开销。这架势,是要勒紧裤腰带过寒冬了。
当然,光靠节衣缩食还不够,还得加大研发投入。大众计划在2025-2027年在中国投放40款新车型,半数以上是电动化的。到2030年,要推出30款纯电车型,还要倚重大众安徽基地强化本土化创新。这说明,大众还是想在中国市场力挽狂澜。
实际上,大众在中国市场的遭遇,也给其他跨国车企敲响了警钟。中国市场早已不是那个“闭着眼也能捞金”的蓝海了。想要在这里安身立命,就得放下身段,真正摸清中国消费者的脉搏,拿出硬核的产品。
大众集团的高管坦言,他们正在经历“巨舰掉头的阵痛期”,但笃信大众完全具备在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的底蕴。这话听起来,既有壮志凌云,也带着一丝无可奈何。
归根结底,大众能否在中国市场重塑辉煌,取决于它能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赛道上突出重围。这场传统豪强与造车新锐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而对于咱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这场戏,还真是越来越有嚼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