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售价不到12万元的电动车,标配城市级高阶智驾;一家曾连续亏损的造车新势力,单季营收翻倍、毛利率突破20%。这不是未来场景,而是小鹏汽车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真实答卷。116,007辆的交付量,203.8亿元的营收,背后是一场静默却彻底的战略重构——技术不再只为少数人服务,效率开始成为生存的硬通货。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模式的逆转。小鹏正用“智驾普惠+成本精控”的双引擎,撕开新能源车红海的裂缝。它不再执着于单一的技术炫技,而是将AI能力封装成可复制、可下沉的产品现实。当行业还在争论高阶智驾是否必要时,小鹏已把它变成标配;当对手困于亏损泥潭时,它靠供应链重构和规模效应,首次站上盈利临界点。
小鹏的增长密码,藏在产品结构的悄然变化里。11.98万元起的MONA M03,以接近比亚迪秦PLUS的价格,塞进了XNGP全场景智驾系统,月交付迅速突破3万辆,成为走量主力。与此同时,全新P7、G9和X9等中高端车型同步上攻,增程版X9搭载“鲲鹏超级增程”技术,纯电续航、充电速度、能耗表现全面优化,单价冲上40万元区间。一低一高,既抢占市场份额,又拉升整体毛利。2025年第三季度汽车毛利率达13.1%,综合毛利率20.1%,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支撑这一价格与价值平衡的,是供应链的深度再造。小鹏早已启动“去宁德化”策略,在M03等车型上,国轩高科、瑞浦兰钧等二线电池厂供应占比超99%,单颗电芯成本下降约15%。平台化生产让激光雷达等高成本部件实现跨车型复用,采购成本降低25%。更关键的是,“木星计划”引入全国TOP100经销商集团,渠道增至677家,库存周转从45天压至28天,现金流效率大幅提升。王凤英主导的制造体系改革,终于让这家曾被诟病“重研发轻制造”的公司,学会了精打细算。
而真正的护城河,是技术自研构筑的“物理AI”生态。小鹏没有依附手机或家居生态,而是选择一条更难的路:让AI真正作用于物理世界。自研“图灵芯片”流片成功,单颗算力等效三颗Orin-X,为L4级智驾铺路;AI天玑系统每两天迭代一版,OTA已覆盖全球30国;VLA动态版XNGP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辅助驾驶。技术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通过海量用户数据反哺算法,形成“使用—优化—再使用”的正循环。截至2025年三季度,XNGP月活渗透率达83%,用户日均使用45分钟,接管率低至0.1次/千公里。
这场逆袭的终点,或许不只是财务数字的转正。小鹏正在证明:在电动车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单一参数或营销声量,而是技术下放的能力与运营效率的极限。当智能驾驶从“选配”变为“标配”,当毛利率在低价车型上依然坚挺,行业规则已被重写。未来的竞争,属于那些既能把高科技变得便宜,又能把便宜车做出利润的企业。
技术不该是奢侈品,效率也不该是妥协。小鹏的答卷提醒所有人:真正的颠覆,往往始于对“不可能”的重新定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