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

一说起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画面,可能就是1956年,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辆崭新的解放牌卡车缓缓驶下生产线。

那会儿,全国上下都为之振奋,觉得我们终于挺直了腰杆,能造出自己的大汽车了。

这确实是个值得骄傲的历史时刻,但在这片喜悦的背后,还藏着一段不那么广为人知,却更加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年我们满怀感激从苏联“老大哥”手里接过的汽车制造技术,其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甚至可以说,是一份掺了水分、留了后手的“二手礼物”。

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有驾

这事儿得从二汽,也就是后来的东风汽车厂开始筹建时说起。

当时的总工程师叫陈祖涛,是个技术大牛。

当苏联专家把一大堆号称是“先进”的ZIS-150卡车技术图纸交到他手上时,他本应是欣喜若狂的。

可这位行家翻着图纸,脸上的表情却越来越严肃,眉头也锁得越来越紧。

他发现,这些图纸上的设计,无论是发动机结构还是底盘布局,都透着一股子陈旧的气息。

经过仔细研究和比对,他得出了一个让人心里发凉的结论:这套所谓的苏联最新技术,其核心竟然是美国在三十年代,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淘汰掉的生产线技术。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我们拿到的这份“工业大礼包”,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美国。

当时,全球经济危机席卷而来,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也面临困境,急于出售技术和生产线。

而另一边的苏联,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全力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工业技术极度渴求。

双方一拍即合,斯大林用宝贵的黄金从福特手里买来了当时还算先进的福特AA型卡车的全套图纸和生产设备。

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有驾

苏联拿回去后,结合自己的国情,在高尔基汽车厂进行了一番本土化改造,生产出了GAZ-AA卡车,这车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到了五十年代,中苏关系正处在蜜月期,苏联决定援助中国建立自己的汽车工业。

他们拿出来的,正是以当年的GAZ系列卡车为基础,经过一些改进升级而来的ZIS-150卡车技术。

所以,这条技术传递的链条非常清晰:三十年代的美国福特技术,变成了苏联的GAZ技术,再经过修修改改,变成了五十年代援助中国的ZIS技术,最终在长春的土地上,化身为人人称颂的解放CA10卡车。

这就像一件传家宝,传到我们手上时,已经是第三代了,虽然还能用,但早已不是什么时髦新潮的玩意儿了。

技术落后一些,在当时一穷二白、什么都得从零开始的中国,也许还能忍受。

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它至少让我们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但更麻烦的是,这套技术是为苏联那嘎达天寒地冻的环境量身定做的,拿到中国来,尤其是气候炎热的南方,就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散热系统。

苏联的冬天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汽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别让发动机冻坏了,所以散热系统的效率并不高。

可这车一开到咱们长江以南,夏天稍微一堵车、一爬坡,发动机立马“开锅”,水箱里的水咕咚咕咚往外冒,司机师傅们出门都得在车上常备一个大水桶,随时准备停车加水降温,苦不堪言。

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有驾

另一个大问题是“油老虎”的称号。

为了适应西伯利亚那种没有像样公路的冻土地带,苏联卡车的钢板用得特别厚重,车身自重非常大。

这在烂泥地里跑可能还算皮实,可一到中国的公路上,就成了纯粹的负担。

沉重的车身加上效率本就不高的老式发动机,导致解放卡车的油耗高得惊人,据说比当时国际上同类卡车的热效率要低上百分之三十。

在那个国家石油资源比金子还宝贵的年代,每一辆在路上跑的解放车,都在无形中消耗着国家宝贵的能源。

如果说这些设计上的不适应还可以通过使用习惯来弥补,那么最致命的,是苏联在技术转让时留的那一手。

他们给了图纸,给了设备,派来了专家手把手地教,但最核心、最关键的材料配方和热处理工艺,却被刻意地隐瞒了。

比如说,制造发动机里至关重要的轴承,需要一种特殊的钢材。

苏联专家给了钢材的化学成分表,但怎么冶炼、怎么进行热处理,这些决定最终产品性能的“独家秘方”,他们却闭口不谈。

这就好比教你做一道菜,把所有食材都给你了,却不告诉你火候怎么掌握。

结果就是,我们自己照着图纸生产出来的轴承,外观一模一样,但用起来寿命只有进口原装货的三分之一,大大影响了整车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有驾

面对这些问题,陈祖涛和他的团队坐不住了。

他们经过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设计的方案,希望能让车辆更适应中国的路况和气候。

当他们满怀希望地把这些方案交给苏联专家时,得到的却不是技术上的探讨,而是近乎羞辱的训斥。

一位苏联专家当场拍着桌子,毫不客气地对他们说:“你们连个螺丝钉都造不好,还想改我们的设计?简直是痴心妄想!”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在场所有中国工程师的心上。

它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别人不会轻易给你的,靠人不如靠己。

这种技术上的封锁和态度上的轻蔑,反而激发了中国汽车人的骨气和斗志。

在十堰的山沟里,二汽的建设者们憋着一股劲,决心要造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更好的汽车。

他们用最朴实、也最悲壮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绝地反击。

当时,苏联援助的冲压机床精度很差,生产出来的零件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没有先进设备,他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土办法,工人和技术员一起上阵,用锉刀一点点地修,用测量工具一遍遍地对。

为了给模具保温,他们甚至用上了牛粪和泥土混合的土方子。

二汽总工揭秘,苏联援华汽车厂技术,全是美国30年代淘汰货-有驾

就是靠着这种近乎原始的拼搏,他们硬是把零件合格率从47%提高到了92%。

他们还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反向测绘”。

他们明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模仿,永远也无法超越。

于是,他们想办法弄来了一辆当时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美国万国牌卡车,然后把它彻彻底底地拆开,分解成了七千多个零件。

每一个螺丝、每一个齿轮,都由专门的小组进行测绘、分析和研究。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学到了更先进的设计理念,比如更坚固、更适合中国山区道路的加强型车桥,并成功地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上。

更具革命性的是,他们打破了苏联那种“一个工厂只生产一种车型”的僵化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平台化生产”的概念。

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底盘的基础上,通过更换不同的车身,可以衍生出多种功能的车型,比如自卸车、油罐车、洒水车等等。

这种柔性生产方式,不仅大大节省了研发成本,也更好地满足了国家建设多样化的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8年,当二汽生产的东风EQ240越野车投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时,它凭借着出色的性能,在枪林弹雨和泥泞崎岖的道路中穿梭自如,为前线运送了大量物资,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功臣车”。

谁能想到,这款在七十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战场神话”,其最初的技术起点,竟然是来自三十年代的美国老技术。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援助可以给你一个起点,但未来的路必须自己走。

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别人的施舍,而是源于在困境中被逼出来的自力更生和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