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制造商现在只能放弃安世荷兰。
这不是选择,是现实。
一间没有实际产能的“办公室”,拿什么留住客户?
荷兰自己把路走死了。
荷兰的行为掺杂着美国的影子。
这一点谁都看得出来。
它本想跟着吃香喝辣,结果把自己搞成了小丑。
戏剧性?
太戏剧性了。
全球汽车行业都在看笑话。
一个欧洲国家,为了讨好华盛顿,不惜切断自家企业在中国的关键供应链。
这不是战略,这是自杀。
9月底那波操作,直接导致车规级半导体芯片断供。
不是局部短缺,是系统性中断。
安世中国在东莞的封装测试厂,掌握着欧洲车企急需的产能。
荷兰政府却硬要插手,强行干预安世内部事务。
一边是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嘴上说着“寻求共同解决僵局”,一边又对外散布不实信息,说中国工厂的产品不符合规范。
这种两面派手法,跟某些“带头大哥”的套路一模一样——嘴上讲合作,手上搞封锁。
荷兰根本不是在解决问题,是在制造问题。
它的目标赤裸裸:让荷兰本土企业接管安世。
可它忘了最关键的一点——客户认的是产能,不是注册地。
谁手里有货,谁就是老大。
安世中国的东莞厂每天都在出货,而荷兰那边除了几间空办公室和一堆PPT,还有什么?
客户怎么可能为了一个虚名,放弃实实在在的交付能力?
欧洲车企等不起。
德国大众、宝马、奔驰,法国Stellantis,意大利菲亚特……这些巨头的生产线停一天,损失都是天文数字。
它们不会因为荷兰政府的政治表演,就跟着一起跳崖。
它们只关心一件事:芯片什么时候能到?
安世中国能不能恢复供应?
至于荷兰那个“总部”说了什么?
没人听。
中国商务部在11月1日作出回应。
措辞克制,但立场强硬。
明确指出:荷兰的不当行为,已经导致全球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中方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考虑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安全稳定。
所以,对那些真正遇到困难的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可以申请出口豁免。
这不是施舍,是务实。
我们不想让全世界为荷兰的错误买单。
我想说一句大实话:我们大度,但绝不软弱。
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谁要是以为中国会因为怕“影响关系”就忍气吞声,那就大错特错。
我们的底线清清楚楚——你必须低头认错,必须停止破坏行为。
否则,别怪我们采取反制。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决心,时时刻刻都在,绝不动摇。
再看看德国。
态度转变得飞快。
之前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还放话说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甚至取消了访华行程。
结果呢?
中美谈完一轮之后,德国立马慌了。
紧急制定新计划,决定派副总理兼财长克林拜尔11月中旬访华。
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离开中国市场,德国工业撑不了多久。
汽车、机械、化工,哪一行不依赖中国?
他们不敢赌,也不想赌。
荷兰却还在硬撑。
一边断供晶圆,一边限制阿斯麦光刻机关键技术出口。
这已经不是策略失误,是战略疯狂。
阿斯麦30%的产品卖到中国,这是公开数据。
荷兰政府现在拿这家本国龙头企业当筹码,去配合美国的所谓“50%穿透规则”。
什么叫50%穿透?
简单说,就是只要产品里含有超过50%的美国技术,哪怕是在荷兰设计、荷兰制造,也得听美国的。
这规则荒谬至极,但荷兰居然照单全收。
它以为抱紧美国大腿就能高枕无忧?
天真。
美国随时可以掉头。
特朗普今年重新上台后,对盟友的态度比拜登时期更不可预测。
他今天夸你是“忠诚伙伴”,明天可能就加征关税。
荷兰把国家经济命脉绑在美国战车上,等于把脑袋伸进绞索。
一旦华盛顿转向,第一个被抛弃的就是这种听话的小弟。
而且,荷兰真的离得开中国吗?
光刻机卖不动,农产品出口受阻,金融合作停滞……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荷兰在欧盟外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千亿美元。
现在为了政治站队,主动撕破脸,图什么?
图白宫一句口头表扬?
还是图被列入“值得信赖伙伴名单”?
这种虚名换不来面包,也救不了失业工人。
更讽刺的是,就在荷兰宣布“接管”安世不到48小时,安世中国就恢复了国内供应。
注意,是“国内供应”,而且只接受人民币结算。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国企业、以及愿意用人民币交易的外国企业,照样能拿到芯片。
那些被荷兰政策卡住脖子的欧洲车企,如果真着急,其实有路可走——只是这条路需要它们放下傲慢,承认现实。
人民币结算不是障碍,是筛选器。
它筛掉那些还想一边占中国市场的便宜,一边帮美国打压中国的公司。
留下真正愿意平等合作的伙伴。
这招不高明吗?
太高明了。
既没违反国际规则,又守住了底线。
还顺便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虽然文章里没明说,但效果摆在那儿。
荷兰现在骑虎难下。
继续强硬,客户全跑光;服软认错,又怕得罪美国。
于是只能在舆论场上造谣,说什么“中国工厂质量不达标”“技术来源可疑”。
可笑。
安世中国的产线标准跟全球一致,ISO认证、IATF 16949车规认证,样样齐全。
荷兰拿不出任何证据,只会靠嘴炮抹黑。
这种手段,连小学生都骗不了。
全球供应链不是橡皮筋,拉断了还能弹回去。
一旦信任崩塌,重建需要数年。
荷兰正在亲手摧毁自己在半导体领域的信誉。
以前大家觉得荷兰是中立、专业、可靠的合作伙伴。
现在呢?
成了政治工具人。
谁还敢把关键订单交给一个随时可能被政府“接管”的企业?
阿斯麦CEO温彼得过去多次强调:中国市场不可替代。
他说过,限制对华出口最终伤害的是欧洲自己。
这话现在应验了。
荷兰政府不仅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它以为光刻机技术领先就可以为所欲为?
错了。
技术优势不是永久的。
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的追赶速度,远超西方预期。
再过几年,连高端设备的需求都可能下降。
到时候,阿斯麦卖给谁去?
安世事件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控制权的争夺。
荷兰想夺回“名义控制”,中国守住“实际运营”。
结果显而易见——市场用脚投票。
客户不在乎你在海牙有没有办公室,只在乎东莞的工厂能不能按时交货。
荷兰输就输在,它把政治凌驾于商业之上。
而全球化时代,商业逻辑才是硬道理。
有人说,荷兰也是身不由己,被美国逼的。
这话部分对,但不全对。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也在平衡中美关系,韩国总统李在明同样面临压力,但他们都没像荷兰这样彻底倒向一方。
荷兰的选择,是主动的,不是被迫的。
它误判了形势,高估了美国的保护,低估了中国的反制能力。
现在最焦虑的,其实是荷兰企业界。
飞利浦、壳牌、ING这些巨头,私下都在抱怨政府“短视”。
它们在中国有巨大利益,不想被卷入地缘政治漩涡。
但政客们听不进去。
卡雷曼斯们满脑子都是“价值观同盟”“技术脱钩”,却忘了荷兰GDP的70%靠出口。
没有市场,价值观能当饭吃?
中国商务部的豁免机制,其实给荷兰留了台阶。
只要企业证明自己确实受影响,且承诺遵守规则,就能继续获得芯片。
但前提是——不能参与对华打压。
这个条件不过分。
你打我,我还得免费给你送子弹?
天下没这道理。
荷兰如果真为本国企业着想,就该立刻停止干预,让安世回归正常运营。
可惜,它没这个魄力。
它宁愿当美国的马前卒,也不愿做独立的欧洲国家。
这种自我矮化,最终只会让它在全球格局中越来越边缘。
曾经的海上马车夫,如今连一艘货轮的航线都决定不了,悲哀。
安世中国的恢复速度,本身就是一种宣言。
48小时,从断供到复产,只用人民币结算。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中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已经具备高度自主性和韧性。
外部封锁越狠,内部协同越强。
东莞工厂背后,是完整的材料、设备、封测生态。
荷兰切断一块晶圆,中国马上能找到替代方案。
这不是吹牛,是事实。
而荷兰呢?
除了阿斯麦,还有什么?
恩智浦?
ASML?
飞利浦半导体早就拆分卖掉了。
它在半导体领域的存在感,几乎全靠阿斯麦撑着。
现在连阿斯麦都被拿来当政治祭品,荷兰未来的科技竞争力在哪里?
靠风车发电?
还是靠郁金香出口?
全球汽车制造商心里门清。
它们不会公开批评荷兰——毕竟还在人家地盘上做生意。
但行动上,已经在悄悄调整供应链。
有的开始增加对中国芯片的采购比例,有的直接派工程师驻厂东莞,确保优先供应。
这些动作,荷兰政府看不见?
看见了也装瞎。
最尴尬的是,美国也没给荷兰什么好处。
特朗普政府忙着跟墨西哥、加拿大重谈USMCA,对欧洲兴趣缺缺。
荷兰以为自己是“关键盟友”,其实在华盛顿眼里,不过是可消耗的棋子。
等哪天美国跟中国达成新协议,第一个被牺牲的就是这种冲锋在前的小国。
所以,别再说什么“荷兰无奈”。
它是主动跳进火坑的。
现在烫得嗷嗷叫,怪谁?
怪中国反制太狠?
不,怪它自己太贪。
既想要中国市场的好处,又想赚美国的政治分。
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成年人的世界,选择就要承担后果。
安世事件还会发酵。
接下来几个月,会有更多车企公开或私下转向安世中国。
人民币结算会成为新常态。
荷兰的“办公室”会越来越空。
而中国商务部的豁免名单,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救命稻草——但只给识相的人。
荷兰如果还不醒悟,那就继续演小丑吧。
反正观众已经准备好了爆米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