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点个关注哦!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创作需要动力,感谢大家的支持!
国外不玩新能源了,咱们是头铁硬撑还是胸有成竹?这事儿吧,里面的弯弯绕绕,远比你想象的要深,得一层一层剥开看。
01
网上有一种调调,传得挺邪乎。
说的是现在全世界就咱一家在拼了命地搞新能源车,什么德国美国日本,人家都已经不带玩了,纷纷调头回去继续搞油车。
你要是问一句为啥,他们立马就甩过来一个反问--如果电动车真那么香,那帮发达国家能都是傻子?会眼睁睁看着这么好的机会溜走?
这逻辑听着,是不是觉得好像还挺有道理的。
02
紧接着,他们还会给你“深度剖析”。
说咱们之所以这么上心,根本原因是在传统燃油车那条赛道上,咱们起步晚,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跟人家上百年的积累没法比,追不上。
所以呢,干脆换个赛道,搞个电动车出来,想玩一把“弯道超车”。
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
未来的汽车世界,还得是燃油车的天下,电动车就是一阵风,刮过去就没了。
这种话,你在网上随便划拉划拉,能看到一大堆,讲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但凡事啊,不能光听风就是雨,得看看桌上摆的到底是啥牌。
03
咱们先不聊那些虚的,就看实打实的数据,看看新能源车现在到底是个啥光景。
就说2024年的数据吧,这可不是瞎编的。
国内几个响当当的汽车大厂,新能源车卖得那叫一个猛。
你看比亚迪,2024年全年卖了超过420万辆新能源车,比上一年增长了四成还多。
这个数字已经不是亮眼了,简直是刺眼。
更关键的是,这里面不光是纯电车,还有一大块是插电混动车,这就说明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老百姓的选择也多。
04
再看看别的。
上汽集团,2024年全年卖了352万辆车,虽然没比亚迪那么夸张,但体量在那摆着,也是个巨头。
吉利呢,全年卖了246万辆,增长接近28%。
还有奇瑞,更是猛,全年卖了256万辆,增长了差不多40%。
这些数字背后说明啥?
说明在国内,新能源车已经不是什么“未来趋势”了,它就是当下最实实在在的市场主流,是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投出来的票。
05
你要是把眼光放到全世界, картина就更有意思了。
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70%以上的电动车。
什么概念?
就是全世界每卖出10辆电动车,就有7辆多是在咱们这儿造的。
而且,不光是自己用,还大量出口。
你说,要是这东西真不行,咱们能下这么大本钱,造出来卖给全世界?
所以说,光从数据层面看,“只有咱们在搞”这个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咱们不光在搞,而且搞得动静特别大。
那问题就来了,为啥数据这么火爆,网上那种唱衰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呢?
这就得往深处挖一挖了。
06
咱们国家为啥要这么坚定地发展新能源?
跟你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造车问题,这是一盘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大棋。
从最长远的角度看,这事儿对咱们,甚至对全世界,都有天大的好处。
这些年,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嘴上最爱挂着的词就是“环保”,天天喊着要减碳、要减排。
甚至还搞出来一套规则,说要给每个国家分配碳排放的指标,你要是发展工业超标了,行,掏钱来买指标。
这招数说白了,就是不想让发展中国家好好发展。
本来家底就薄,工业刚有点起色,正是需要能源的时候,你让他把钱拿去买那个虚无缥缈的“碳指标”,这不是釜底抽薪嘛。
07
咱们国家是世界工厂,生产各种各样的东西,二氧化碳排放量肯定低不了。
所以,咱们自然就成了他们指指点点的对象。
面对这种局面,光靠嘴皮子吵是没用的。
咱们的选择是,你们不是说环保吗?
行,那咱们就动真格的,扎扎实实地干环保,用实际行动把你们的嘴堵上。
你看这些年,咱们拼命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核电,火电的比例一年比一年低。
这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那新能源汽车,自然就是这盘大棋里,最关键的棋子之一。
你想啊,马路上跑的成千上万辆汽车,要是都不烧油了,都改成用电,这得省下多少石油,减少多少碳排放?
08
而且,新能源车带来的好处,可不光是环保。
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车子不冒黑烟了,空气好了,噪音也小了。
很多来中国的老外都感慨,说中国的城市街道真安静,因为电动车太多了。
这些都是能切身感受到的好处。
更核心的,是经济账。
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它能带动的可是一整条产业链。
你想想,从上游的锂矿、钴矿这些原材料,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再到下游的整车制造、充电桩建设、销售维修...这里面得有多少个环节?能创造多少个工作岗位?
这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09
这些年,咱们一直在喊产业升级。
啥叫产业升级?
就是不能一辈子给人家做衬衫、造玩具,得搞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的东西。
造汽车、造大飞机、造邮轮,这些才是大国工业的象征。
把这些东西造出来了,卖出去了,咱们老百姓的腰包才能鼓起来,生活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所以你看,发展新能源,既环保,又创造就业,还能带动经济,这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这么好的事,咱们凭什么不干?
难道就因为别人家说不玩了,咱们就得赶紧自废武功?
哪有这个道理。
更何况,咱们还得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国外,真的都放弃了吗?
10
网上那些说国外放弃的人,也不是空口白牙,他们也能给你举出几个例子。
比如奔驰。
奔驰之前定的目标是到2025年,电动车和混动车的销量要占到一半,但后来又说这个目标要推迟。
还有奥迪,也传出消息说之前的电动化计划要调整。
还有美国那边,补贴政策也变来变去的。
这些例子往那一摆,确实挺唬人,感觉人家真的在“开倒车”。
11
但问题是,这几个例子,能代表全世界吗?
显然不能啊。
这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失明”。
只把那些宣布推迟计划的新闻拿出来反复说,而对那些还在继续加大投入的,就假装看不见。
就说慕尼黑车展,宝马、大众这些德国巨头,哪个不是把最新的电动车型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人家嘴上说着要“灵活”,但身体比谁都诚实,研发的钱一分没少花。
大众的CEO甚至公开说,未来要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抢占更多份额。
人家都想着要来咱们家抢饭碗了,这像是要放弃的样子?
12
所以啊,根本就不是什么“放弃”,更准确的词,应该是“调整”或者叫“战略再校准”。
那为啥他们要调整呢?
原因很现实,也很复杂。
第一,他们的确遇到了困难。
在欧洲和美国,充电桩的普及速度远远跟不上,老百姓买个电动车,出个远门都得提前规划好在哪充电,心里发慌。
第二,价格太贵。
没有了政府的大力补贴,他们的电动车价格比同级别的油车贵出一大截,普通家庭买起来确实肉疼。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他们的“家底”不一样。
奔驰、宝马、丰田这些老牌巨头,他们最赚钱、最核心的业务是什么?
是燃油车啊!
这是他们经营了一百多年的根据地,里面全是利润。
让他们一下子把自己的根据地给废了,all in到一个还没那么赚钱的新领域,换你你干吗?
他们的做法,更像是一种“战略对冲”。
一边稳住油车这个基本盘,保证利润和现金流,一边不掉队地跟着发展电动车。
步子可以慢一点,但方向不能错。
这是一种商业上的自保策略,很正常,但绝对不能解读为他们要放弃未来。
13
那咱们为啥就能这么“头铁”,一条道走到黑呢?
因为咱们的出发点和他们根本就不一样。
对咱们来说,发展新能源汽车,首先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战略。
咱们是石油进口大国,每年都要花大量外汇去国外买石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能源的命脉交到了别人手里。
如果路上的车大部分都用电了,电是咱们自己发的,那对石油的依赖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
这笔账,比单纯的商业利润重要得多。
14
其次,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产业换道机会。
在燃油车时代,我们承认,我们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上是追赶者。
但在新能源时代,大家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不,甚至我们还抢跑了。
我们提前几十年就开始布局整个产业链。
从最上游的锂、钴、石墨这些电池原材料的加工和提炼,到中游的电池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
现在全世界超过75%的锂电池产能都在中国。
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是咱们自己的企业。
我们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道任何国家都难以逾越的“产业护城河”。
我们不是在“弯道超车”,我们是直接换了一条新赛道,并且在这条新赛道上,我们自己当了裁判。
15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说,新能源车现在确实还有不少问题。
比如电池技术还需要突破,特别是冬天续航打折的问题,还是让很多北方朋友头疼。
充电设施在大城市还行,但一到节假日高速上,或者去到一些偏远地区,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还是很突出。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解决的硬骨头。
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如果因为眼前有几个坑,就觉得这条路走不通了,掉头就跑,那才是真正的短视。
16
退一万步讲。
就算,我是说就算,全世界其他国家真的脑子一热,全都放弃了电动车。
那我们又为啥非得要跟在他们屁股后面呢?
过去我们底子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需要学习和模仿别人。
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
咱们的综合国力,咱们的工业基础,已经到了一个可以自己探索道路,甚至引领方向的阶段。
别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可以分析,但不能当成唯一的标准答案。
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最终还是要看哪条路最符合我们自己的利益,最能让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把发展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总比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不放弃”上,要靠谱得多吧。
创作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事件创作,主要信息来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新华社客户端》《NatWest》《BloombergNEF》《EY Analysis》《IEA》】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全部评论 (0)